被垄断、被雪藏,外资肢解下的民族品牌“被玩坏”,每年流失千亿

看文网 > 时事资讯 > 国内资讯 > 2023-08-14 10:04

    曾经年产量一度位居世界第一的“味精大王”,莲花味精,仅因为“专家”的一句:
 
    “味精致癌”,业绩就惨遭滑铁卢。
 
    很多人信以为真,纷纷放弃了国内的味精品牌,转头奔向了国外带来的更“健康”的鸡精。
 
    许多外企趁着莲花“跌落神坛”的时候,挤进了国内市场,抢占了它的市场份额。
民族品牌
    失去了国内市场的莲花变得一蹶不振,时至今日,它四次重组,全部宣告失败。
 
    像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例,许多国企都在各路“牛鬼蛇神”的围攻下,纷纷破产倒闭。
 
    更令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有人为了“利益”,将发展势头正猛的国企“拱手让人”!
 
    哈尔滨啤酒
 
    1900年,“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成立了。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啤酒品牌,也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
 
    建国初期哈尔滨啤酒厂外景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这名字一听就是个俄罗斯人,外国人建立的品牌,能算国企吗?
 
    其实不然,早在1932年,这个啤酒厂就转到了国人手下,更名成了“哈尔滨啤酒厂”。
 
    1950年的时候,俄罗斯政府正式将“哈啤”交给中国政府,已经在中国扎根了50年的他,从此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国企。
 
    纯粮酿造的“哈啤”一直很受国人欢迎,逢年过节,餐桌上总会有那么几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产好货,却在外企的打压下“销声匿迹”了。
 
    2004年,哈尔滨啤酒厂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时候,安海斯公司打着“仗义”的名号,以7.17亿美元的价钱收购了哈啤99.66%的股权,成了哈啤的“实际控股人”。
 
    安海斯-布希公司
 
    2008年,美国的英博集团也看上了这块“肥肉”,他们从安海斯公司手里,将已经变成私企的哈啤捞了出来。
 
    为了在中国做大做强,他们将公司名更改为了百威英博,而哈尔滨啤酒却沦为了他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但是,百威并没有将自己从美国带来的酿造技艺用在哈啤身上。
 
    它不断压榨哈啤的品牌情怀,同时还拉高售价,压缩制造成本。
 
    这让哈啤的口感一年不如一年,在消费者眼里的地位也是越来越低。
 
    口碑越来越差,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可“始作俑者”百威的业绩却节节升高。
 
    毕竟,哈啤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基本上都被百威给全盘接下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作为曾经中国的“龙头企业”,哈尔滨啤酒都倒下了,其他品牌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唐山啤酒、金陵啤酒、牡丹江啤酒,以及别的一些地方啤酒品牌,前前后后总计二十多家。
 
    这些国企都被百威收入囊中。
 
    虽然顶着中国的地名,但身为百威子公司他们,早已脱离了国企的名号。
 
    但是百威却借着这些品牌长年积累下的“国货情怀”,肆意消费国人对这些品牌的感情。
 
    太子奶
 
    湖南株洲的太子奶,在这个话题里始终都避不过去。
 
    有些国企是“经营不善”无奈被收购,有些是因为“中外合资”陷入的尴尬境地。
 
    然而,太子奶的衰落,却是因为自己人“背后插刀”。
 
    究竟是谁在“背后作祟”,让曾经风头无两的太子奶直接“退出市场”。
 
    1996年,李途纯在自己的家乡湖南创立了太子奶这个品牌。
 
    创立之初,他的想法就很大胆。
 
    在事业还没多少起色的时候,他竟然用8888万元,换下了天气预报前面的广告“黄金时段”。
 
    要知道,当年太子奶一年的销售额才刚到500万,这8888万,可是透支了未来20年的收益!
 
    不过事实证明,李途纯是很有投资目光的,“黄金时段”的广告为太子奶带来了大量的订单。
 
    广告播出不久,他就获得了将近10倍的收益,拿到了整整8亿元的回报。
 
    甚至,李途纯为了能让别的经销商放心大胆的出售自己的产品,还向他们担保解除合作不需要支付违约金。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年末。
 
    为了能让太子奶上市,李途纯接受了来自国外三大投行的投资。
 
    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却让整个行业大受打击。
 
    虽然李途纯的太子奶始终秉持着良心健康,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销售量也不甚理想。
 
    然而,国外的三大投行仿佛商量好了一样,他们联合逼迫李途纯提前还款。
 
    在这种危急存亡之际,李途纯竟然被自己人给“架空”了!
 
    当地政府设立的“高科奶业”全权接管太子奶的各项事务,同时还从三大投行中拿到了李途纯所持有的61.6%的股权。
 
    太子奶的名声很好,好到当时有外资带着3000万,希望能帮他渡过难关。
 
    可是,高科奶业公司的“太子奶五人组”却直接拒绝掉了。
 
    他们拒绝的原因也很简单,株洲市公安局副局长凌娅的丈夫文迪波,当时就任高科奶业的董事长。
 
    面对这个送到眼前的大蛋糕,他们又怎么会这样轻易放过。
 
    他们的做法很精明,堪称是空手套白狼。
 
    他们出资一亿“帮助”太子奶“渡过难关”,但却要求太子奶以租赁的方式,将所有资产和业务都收归高科奶业。
 
    并且,这一亿元由李途纯个人背负,而不是视为太子奶的债务。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在租赁到期时,李途纯被羁押了七天七夜,他受到了什么待遇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出来之后,他将太子奶无条件地永远转让给了高科奶业。
 
    尽管这样,凌娅夫妇对这个已经跌入谷底的人,还出了许多“致命险招”。
 
    2010年,高科奶业通知李途纯,太子奶面临破产风险。
 
    也许是多年来的感情,李途纯不忍心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就这样消失。
 
    他向许多亲朋好友筹借了3000多万元,希望能用这笔钱挽救太子奶。
 
    然而,凌娅却拿着自己“公安局副局长”的身份,以“非法集资”的名头将李途纯逮捕。
 
    为了坐实李途纯的罪名,他们甚至还要求他的亲人做“伪证”。
 
    就连李途纯的舅舅也被他们逼得自杀身亡。
 
    时至今日,无罪释放的李途纯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是他失去的亲人,却怎么也回不来了。
 
    北冰洋
 
    玻璃小瓶上的一只“北极熊”,是多少人心中的回忆。
 
    在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汽水市场一直由他统领。
 
    只是,1994年“中外合资”的浪潮之下,北冰洋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百事集团,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这个如今和可口可乐“二分天下”的饮料公司,能发展到如今这个地位,正是靠当年这个“中外合资”的机会。
 
    在被收购之前,北冰洋拥有过亿产值,一千多万的纯利润,同时,还是第一个登上央视春晚的品牌。
 
    可被收购之后,他却“销声匿迹”了。
 
    百事集团和可口可乐集团合力收购了当时国内的“七大汽水厂”。
 
    在占据了他们的销售渠道之后,又将七大汽水厂自主生产的饮料“雪藏”。
 
    同时,他们大力推广自己生产的产品,全然不顾汽水厂的死活。
 
    七大汽水厂的销量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连员工的工资也难以支付。
 
    但是北冰洋并不甘心就这样败给这个从国外来的“百事集团”。
 
    2007年,北冰洋与百事公司签署了“四年之内不得生产任意一款碳酸饮品”的条约,拿回了自己的经营权。
 
    2011年,他终于昂首挺胸,重新冲进了国内饮料市场。
 
    只是,时间太久了。
 
    从1994年到2011年,北冰洋错过了发展势头正猛的几年,在这个已经“固化”的市场,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没有北冰洋身影的货架
 
    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了,原材料的价钱涨了,员工工资也涨了。
 
    无奈上调饮品价格的他们却又被人骂“消费情怀”。
 
    曾经国内的“汽水王”,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银鹭
 
    逢年过节,总能看到一箱箱银鹭八宝粥被当做贺礼。
 
    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也烙进了无数人的心。
 
    只是,随着雀巢的入局,这一切都成了过去。
 
    陈清水,银鹭的创始人,这位精明的领导人带领着银鹭创下了无数行业传奇。
 
    2010年的时候,银鹭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年销售54亿元的壮举。
 
    这样的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企业的目光,雀巢也是其中之一。
 
    起初,陈清水在面对雀巢的“入局”申请,他的本意是拒绝的。
 
    只是,自家除了八宝粥之外,其他产品的销售量实在是看不下去。
 
    而雀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在世界各国“耕耘”多年,各种理念也比较超前。
 
    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想必能让银鹭更上一层楼。
 
    于是在2011年,银鹭以15亿元的价钱,将自己60%的股权转让给了雀巢,变成了一个“合资企业”。
 
    可在雀巢入局之后,银鹭并没有朝着预想中的方向发展,反而业绩不断下滑。
 
    两家公司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冲突,意见不合的他们产生了“信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雀巢选择了“兼并”银鹭,在2017年,它将银鹭剩余的40%的股份吃了下去。
 
    从此,银鹭正式沦为了一家“外企”。
 
    雀巢“独裁”了银鹭内部之后,以外自己能凭借这个品牌在中国这片富饶之地中立足。
 
    只是没承想,银鹭的业绩仍在不断下滑,雀巢为了挽救局势,还数次更换了银鹭的领导人。
 
    可惜,这些领导人都救不了银鹭。
 
    毕竟,现在银鹭虽然已经成为雀巢的子公司,但是雀巢却不愿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分享。
 
    而银鹭还是靠着陈清水那个时期留下的管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拿不出新意的它,被淘汰是必然的事情。
 
    雀巢也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2020年,他们以10亿美元的价格“贱卖”银鹭公司。
 
    而买家,正是那个当初从两家纷争中“退局”的陈清水。
 
    可能是不忍自己一手创立的银鹭公司就这样消散,因此才选择在多年之后重新“赎回”它。
 
    恢复国企身份的银鹭究竟还能不能“东山再起”?
 
    这点,谁也拿不准把握。
 
    结语
 
    上面这些企业,哪个曾经不是“国货之光”?
 
    但是在面对各路牛鬼蛇神的疯狂“打压”,最终落得如此惨状。
 
    可是那些外企却还打着“国货”的名号,在国内疯狂敛财。
 
    剩下的国产品牌,也面临着遭受打压的困境。
 
    “攘外”必先安内,可现在的国货在国内都举步维艰。
 
    那阵为国货前路扫清障碍的清风,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吹起?

标签组:

上一篇:顾春芳被称为“常熟第一美女”,靠美貌换17亿,身份揭穿沦为囚犯

下一篇:农户年满60也需缴费?中央决策2023年“城乡医疗保险需”交380元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