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回魂”人死后为何停灵七天?亡者真会回家探亲吗?

看文网 > 文化阅读 > 民俗文化 > 2023-03-06 15:43

    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头七是古人心中人死后最重要的一天。人死后会停灵七天,那么在这一天会发生什么呢?死去的亡灵真的会回魂与家人相见吗?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神秘的魂灵去探索头七这一日的特别之处。
 
    头七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中的种种习俗受到佛教观念影响,头七祭祀也是在那一时期兴起的。佛教观念认为,万物死后会进入六道轮回,通过现世积累的善缘决定来生苦乐。
 
    在这一过程中,人会到达生死之间,那一阶段叫“中阴身”,亡魂在那一阶段会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寻求生缘,这一观点强调了七天的重要性。
 
    然而佛教的观点也有所区别,一些典籍受民间传说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一说法中强调了人本身,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死后魂魄消散于世间。
 
    而魂魄消散的规律与七有关,传说每过七天就会散去一魄,七次散尽,这一期间自然就是亡魂能够与家人告别的时间。
 
    另外一种说法则提到了审判,传说中总是会提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阶级的古代社会,贵族子弟犯下过错很难被审判,百姓们不能得到公正,只能寄望于地府的审判。
 
    因此,传说中提出:自人死后的第七天起,每过七天就会接受一次阎王的审判,承认自己的罪行,这七个周期又被称为过七期。
 
    无论是以上哪种观点,都是人死后关于七的习俗,但在大众观念中广为流传的是另一种观点:《西藏度王经》中提出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亲人。亲人离我们而去,自然是万分不舍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人们更加愿意相信能够与亲人见面的这一说法。直至现在,人们也在遵守头七的习俗。
 
    关于头七这个特殊的日子,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故事。相传在宋朝时期,有一位老汉,他姓唐。这位老汉可是一个能力人,他的妻子早早过世,因此他一个人拉扯着他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朝代,一个家庭能养活那么多孩子非常不容易,更别提只有唐老汉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了。唐老汉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等到三个儿子娶妻生子,以为自己能够安享晚年了,就连邻里乡亲们都说他的福气还在后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唐老汉突发疾病,瘫痪在床,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
 
    最亲密的父亲死去,让三个儿子悲痛万分,他们决定给父亲一个风光的葬礼。然而在停灵的第7天,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在那天晚上,众人根据习俗早早的回到屋里睡觉,可是唐家的大儿子突然听到门口有“咔嚓咔嚓”的声音,他出门一看,却没有发现端倪。
 
    就在他放下心来,回到房间后,就发现妻子的面庞迅速的变得苍老,而且长了满头白发。他连忙去找自己的兄弟商量,却发现他的两个弟妹也和妻子一样变得衰老。
 
    离奇的事情接连发生,兄弟三人连忙找来高人想解开疑惑。一位道长到了他们家中,他告诉兄弟三人,这些怪事,只是他们的父亲唐老汉回来探亲了。
 
    众人听了道长的话更加疑惑不解了,他们与父亲关系一向亲密,父亲又怎么会弄出这些怪事吓人,还将儿媳们变老呢?
 
    而他们的妻子听了道长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这才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恶事。原来唐老汉的儿子们出门在外,只有儿媳照顾他,然而唐老汉瘫痪在床,照顾他十分麻烦,三个儿媳逐渐起了歹念,找人做法将唐老汉害死。至此,真相大白,恶人最终得到了应得的报应。
 
    从以上的传说故事中我们就能发现,唐老汉探亲的日子正是头七那天,而故事中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头七的习俗。
 
    首先头七是亡魂回家探亲的日子,那么就一定要提前给他们准备食物,让他们回家就能有饭食吃。其次,头七那天,家人要早早的回屋睡觉,要避开亡灵。这是为了防止亡魂再次与他人世有牵绊,从而影响他转世投胎。而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例如有的地方,在亲人头七那天会焚烧香烛,请僧侣来念经祈福。有的地方则相信头七那天是阎王拷问亡魂的日子,他们会在地上插上白纸伞,来协助亡魂躲避灾祸。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让亡魂能够在家多待一会儿,会选择在墙角放上一罐煮熟的鸡蛋来贿赂阴差。总而言之,各地习俗不同,但基本都有在亲人头七祭祀的习惯。
 
    这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中国盛行千年,至此已经成为了我们丧葬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广泛,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亡魂的存在。人们已经不太相信死后世界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头七说法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但这些习俗一直没有消失。
 
    直至现在,头七等丧葬习俗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寄托我们美好愿望的一部分,而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我们的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奥秘,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头七是否是亡灵探亲的奥秘!

标签组:

上一篇:老人多少岁离世叫“喜丧”?喜丧有何讲究?葬礼不见哭声还很热闹

下一篇:丧事中的“祭”和“奠”,到底有何区别?搞错可不是简单的闹笑话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