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伴随着的便是朝代的不断更替,唐也好宋也罢,相同的是掌握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权利的一直都是皇帝。
而国家如此之大,皇帝一人怎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李家的大唐才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列其中的哪一个不是功绩卓著的大人物,可谓朝野上下无人能及,可他们哪怕官居一品,这命运依旧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不只是大唐,历朝历代在皇帝之下,皆有一众王公大臣为他出谋划策。
皇帝就是在最后定人生死,掌握国家命脉即可,但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臣子都听皇上调遣。
清朝便有那么两个臣子,虽处臣位,但其权利却凌驾在皇帝之上,这两个人便是大清有名的两任摄政王多尔衮和载沣。
若谋权便向着最高处
清朝大臣,分九品十八级,有着严格的且明晰的等级划分,每一位官员的官员的任用罢免,都是由皇帝亲自批示的。
身为八,九品的芝麻官,可能这一辈子都未必能得见天子一面,但好歹也是个官,有了点权利,虽官职低微可其中的门路也是不少,油水自然也有。
所以当时有不少想走上仕途的人或是十年寒窗,或是花费大价钱打点关系,就为了能跻身官场。就连这等末流小官都是如此,那在权利中心的大官又岂是任何人想当就能当上的呢。
武将暂且不论,能当上武将的哪个也不是草包之辈,要么武力值爆表,要么有军功加身,是实打实的能力,而文臣中,那水可就深了。
放眼历史,能在朝为官,稳坐高位,能伴皇帝左右的文人们,哪个不是有八百个心眼子,把皇上的心意揣摩得明明白,才能一步一步走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然而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就越容易摔下来。而在这朝廷中,站得最高的便是一品的丞相、宰辅等人了,他们这些人那个不是历经官场多年的打磨,其精神与心理上早已变得抗压能力极强,又圆滑世故。
有些人可能兢兢业业,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可也有人安居高位,一心只求为自己谋取暴利。
就比如和珅,当年皇帝有多器重他他就有多贪财。但是手下的臣子做坏事,还越做越大,越来越明目张胆,皇上会一无所知么,只不过最初他没想动和珅罢了。
直到和珅权倾朝野,就连官员任命他都能从中插上一手,眼看官场都快成了他的来财之路,近乎动摇江山社稷,又掌握着在数额上几乎可以与国库比肩的钱财。
皇帝才选择除掉他,而废除和珅之职,取和珅性命,皆不过是皇上的一道旨意这么简单个事情。
那如今可能会说那可能是和珅对皇帝而言终究不够重要才被放弃的,亦或是和珅之贪就是罪大恶极才被皇帝按律治罪,不管怎样总归对于和珅的下场都是有了一个和理的解释。
可是皇帝的决定并不是所有的都合理,有的甚至就是皇帝本人的私心,和疑心,最为可惜的便是岳飞了。
这位名将一心想的都是尽忠报国,力达目的他战功赫赫,然而他的主君却并不看好他,为了除掉他,不惜强加给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身为人臣是善是恶各有不同,是人心各异,身为皇帝也未见得都是明君,可君就是君,就是掌握着生杀大权旁人没有权利质疑,哪怕是亲王,郡王,地位再高,于皇帝而言,依旧是君臣有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为臣之人,若有野心,但又不想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那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手中握着的权利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千百年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但大清朝有两个人做到了,一个千古留名却英年早逝,另一个手握实权,却不过是过眼云烟。
拥立幼帝,一人独大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而这之中名气最大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爱新觉罗·多尔衮。
提起多尔衮,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不少不了解大清朝历史的人都以为多尔衮是大清朝的某一任皇帝呢。
其实不然,多尔衮这一生最大的官,就是自封的摄政王了,他与王位可以说连边都没沾上。
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年过五十,就连他大哥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有这么一个子嗣兴旺的爹,再加上多尔衮的母亲家族势力并没有多么强大,多尔衮年纪又小,对于储位争夺战,哪怕有心也,也无力了。
但多尔衮自小就聪颖,深得努尔哈赤喜欢,在多尔衮八岁的时候,努尔哈赤便已经准许其参与朝政了,这要放寻常孩子身上,八岁,还是个只知道玩的年纪呢。
但是多尔衮已经在研究国家大事了,这使得多尔衮自小便不如其他孩子那般天真,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
毕竟在皇家本身就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地方,更何况是以皇子之身,身处政坛之中呢。
回望历史,在夺嫡争权这条路上,一直都是血迹斑斑的,像大清朝后来的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中,其实也有发生。努尔哈赤的长子就是因为设计要加害于兄弟才被赐死的。
能在皇家之中活下来的,还能被继任皇上重用的,可能就只有多尔衮一人了吧。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多尔衮丧父又丧母,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之中,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了对的位置。
对于皇太极的上位,多尔衮还是能接受的,他们二人关系还可以,也没有什么仇怨。多尔衮还凭借自己能征善战的优势,在皇太极的麾下深受重用,二十四岁便已成亲王,立下战功累累。
不只是战场,官场上,多尔衮也是身居要职,六部之首的吏部归他统摄,哪怕事多且杂,但于他而言,皆是小事一桩。
战场与官场都威望日盛的多尔衮,在朝中势力已不可小视,如或他的皇兄皇太极能再活得久一点,没准他们兄弟二人的合作会有更上一层的成就,只可惜皇太极这皇位没坐几年人就过世了。
皇太极的突然猝死让手底下乱了套,掌握着代善势力的满达海,加上皇太极长子豪格,以及多尔衮都是当时热门的皇位继承人。
三方对立,各有优劣,结果最终的继承人却不是任何一方,而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这也是多尔衮积极拥立扶持的结果。
福临上位让其他两方挑不出毛病,而多尔衮又能暗中掌权,这江山说白了还是在多尔衮手上,只不过写了别人的名字而已。
虽是福临在那王位上,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多尔衮,才是真正掌权的那一个,铲除异己,一句战必胜,攻必取,显露野心,却也彰显霸气,遂挥师入关,着手统一中原。
有此宏图,天下人看在眼里,福临自然也一样,正式封多尔衮为摄政王,让多尔衮在名义上就远高于其他臣子,这也为多尔衮日后,成为万人之上奠定了基础。
成为摄政王不过两年之后,多尔衮所享受的待遇,几乎全与皇帝无异,所差无非是一个排列第二的顺序罢了。
但手握权利越大,对权势便越是渴望,后来多尔衮一步步从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一步步接近王位,一点点向王位看齐。
从名号便不难看出他已经是把太后置于妻子之位,而自己则是皇帝的长辈,这种做法无异于违逆君臣之礼,但朝中大臣多有唯他马首是瞻之意,便就任他去了。
而他本人更是不用再向皇上行礼,礼数自古以来有多受重视,多尔衮此举就有多狂妄,但哪有人质疑,连皇上都默许了。
要不是多尔衮不到四十便意外身故,这大清没准再过几年都会变了天也很难说啊。
被迫上位,忙也白忙的摄政王
多尔衮逝世之后,顺治帝终于能独自理政,而自此之后的几任大清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把大清治理得不错,也都能力甚佳自是再没有过摄政王。
可到了请朝末年,国策上的不够明智,加之西方国家发展太快,大清便落于下风,再加上咸丰帝之后清朝王位继承有了慈禧插手,几位继任者的上位史变得短暂而荒诞。
等到溥仪上位之时,不止年岁尚小,而且也并不是世袭继承而来,完全是慈禧太后指定的。
但上位时还未完全断奶,更别提懂事的孩子,怎能治理国家呢,只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任人摆弄的傀儡罢了。
真正掌管着大清朝的,还是慈禧,但后宫干政虽说慈禧早就已经这么干了,但是太过明目张胆还是会引来一众大臣的闲言碎语,何况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这位西太后,早已对朝政有心无力了。
于是,这时的溥仪又有了一个摄政王,一如当年的福临一样。只不过这次的摄政王不再是什么重臣,叔父,而是他的亲生父亲----载沣。
载沣此人在后世中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在他掌政之初,是实打实地想过要整顿吏治,肃清朝堂的。
清末官场风气不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有的甚至都快成了家族事业,这载沣一上任,便大手一挥,任人唯贤,草莽匹夫均扫地出门。
但他也没有一杆子打死,都是提前调查过的,这也算是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得干净也有效。
而这接下来,载沣可没有一直把眼睛放在下面人的身上,就连这皇家子弟,包括溥仪,也被他安排了个明白。
溥仪年幼,自有他应学的东西,虽说当下是载沣掌权,但是他也没有眼看着溥仪成长为一个皇家纨绔,反而是对其课业盯得相当紧,可能这也是为父之人的良苦用心吧。
但真正地想要大清改变这弱势的局面,军事上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按理说这样的想法极对,但是载沣这个人又极其矛盾,不久之前还在整治官场,等到这军事上,军队里的用人之际,他又把这军队变成了一家亲。
海军载沣亲自接手,试图培养高级军事人才,陆军由他弟弟接手,明面上由专人管理,但是这些所谓的高官,没有一个对于军事有专业素养,一个个均是庸才,白白浪费了这本应大有作为的职位。
可他想的是巩固清朝皇室权利,却在旁人眼中看到的是,载沣前后矛盾,妄图成就大事,但自己却没有本事,只会瞎折腾。
可摄政王自有摄政王的威严在的,就连皇家血脉都掌握在他手里,底下的大臣对于他的所做所为又能说什么呢,只能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罢了。
而小皇帝溥仪对于载沣做的事情,他也只是知情而已,毕竟他现在拥有的也就剩知情权了。
但局势是瞬息万变的,西方人动作不断,老一派的大清臣民们,俯首听话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拥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们,却一直在行动,就连汪精卫也曾暗杀过这位摄政王,只不过没成功。
载沣对于自己的治国之能,经过将近三年的实测之后,也明白了自己终究不是这块材料,三年的纠结与矛盾,让他自己也备受煎熬。最终他放了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曾经权倾一时的摄政王,归隐之后,再无踪迹,就连曾经的醇王府,也被出售,变成了一所学校。
不管载沣究竟是徐世昌口中亡国的负责人,还是周总理口中虽是旧人却有进步的有气节之人,他总归是继慈禧之后,这大清最高掌权人,到也真是辉煌至极。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载沣,在这个摄政王的位置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作为,但在离开这个摄政王的位置之后,也都承担了不小的骂名。
这可能就是身处高位的“副作用”吧。
标签组:
上一篇:年过四十的白居易得女,写下一首诗,却一语成谶预言了女儿的死亡
下一篇:唐朝唯一的善终废太子李宪:没当上皇帝却一生逍遥,真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