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与美人,二者选其一你会选择什么?
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孝庄秘史》里出现过为了“美人”放弃皇位的人——多尔衮,电视剧虽然有演绎的部分,但是多尔衮为了孝庄太后放弃皇位直到现在在历史方面也是常有讨论。
“我愿卑躬屈膝,换你真心笑容”,没有人不会为这句真心的告白所感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多尔衮真的会对孝庄太后说出这句话吗?
多尔衮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人吗?这位铁帽子王的传奇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呢?
父汗宠爱,年少建功
2011年的清朝宫廷剧《甄嬛传》不仅在当年掀起了热度,直到今天也有许多网友在不断的重刷,剧中皇后宜修的扮演者蔡少芬也因此受邀参加各大综艺,使得“乌拉那拉氏”的知名度直线上升。
不仅雍正帝的皇后出自于乌拉那拉氏,其母亲也是乌拉那拉氏出身,此后乾隆帝弘历也有一位皇后出身于乌拉那拉氏,而在此之前乌拉那拉氏也出了一位“皇后”。
称呼阿巴亥为皇后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没有称帝,称呼其大妃最为准确。阿巴亥虽然是继任的第四任大妃,但是颇受努尔哈赤的喜爱。
我们常说“母凭子贵”,在阿巴亥与多尔衮身上恰恰相反,应当是“子凭母贵”。
因为阿巴亥的原因,使得多尔衮虽然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但努尔哈赤对多尔衮十分喜爱,这也是我们后世一直流传着努尔哈赤逝世前专门留下口谕要把大汗的位置给多尔衮的原因之一。
多尔衮不像有些被宠坏的孩子一样“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年仅八岁就已经进入权力内部中心,加入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若是努尔哈赤没有逝世,阿巴亥没有被皇太极等贝勒逼迫殉葬,或许多年后存有一定势力的多尔衮真的能被拥护为大汗。
1626年,多尔衮失去了自己的双亲,幸而多尔衮有军事天赋,再加上皇太极也遵守对阿巴亥的约定,因此多尔衮多次随皇太极出征,并被皇太极授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汉文意思为“聪明睿智的统帅”。
此时的多尔衮年仅16岁。
多尔衮在战场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年纪轻轻就已经展现出了军事天赋,参与并领导了多起战役。
自崇德三年起,更是加大对明朝政府的施压,最关键的战役应当是在崇德五年,当年明朝名将洪承畴驰援锦州,皇太极亲自统领大军至戚家堡,并命多尔衮至高桥。
多尔衮分析战场形势,回书道:明兵甚众...... 顷皇上令屯营高桥......万一有失,为之奈何?今如暂驻松山、杏山之间,则臣等大有益矣。
这封回信可以看出多尔衮十分有胆量,要知道如果事后战场并不如多尔衮所预料的,皇太极会怎样对待这个曾经对自己汗位有重大威胁的弟弟呢?
多尔衮在军队影响力估计也会持续下降。
而根据史料二十二日的记载:于是四面掘壕,围困松山、杏山,敌乃势穷。
多尔衮的决定是正确的。
直至崇德七年洪承畴被擒,随后祖大寿投降,锦州一战多尔衮方大获全胜。
此后不久也就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因病去世,多尔衮开始了摄政王的一生,也是被电视演绎最多的部分。
真心相爱还是利益同盟
多尔衮身上争议最多的不是他是否是努尔哈赤选择继位的第一人选,也不是他的赫赫战功,如果真的要论起来,排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孝庄太后是否下嫁给了多尔衮?前面的两个问题最多只能排在二、三位。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二者是真的相爱过还是又一段被后人杜撰的故事呢?历史总是这样会留下诸多的谜团等待我们探索。
多尔衮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孝庄太后)据相关考证二人第一次见面时应该是在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部的一位台吉,按照年份推算,当时的多尔衮三岁,孝庄太后两岁。
两三岁的稚童互相之间到底有没有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两个人的命运就此有了交接。
谁也不会想到,当年在草原肆意奔跑的两个孩子,日后一位成为了清朝的“铁帽子王”,一位成为了历经三朝的孝庄太后,后世会紧紧地把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为什么这么多年普遍认为多尔衮对孝庄太后有感情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争议点还是多尔衮拥立福临为帝。
皇帝的逝世总会给集团内部带来一定的打击,除了悲痛外更重要的是皇位的归属,这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势力会互相角逐,皇太极病逝后。
清朝内部有不同的拥护声:豪格(皇太极长子)、多铎、多尔衮、福临,其中多尔衮的呼声最高,若无意外最后占据皇位的应当是多尔衮,而不是稚子福临。
可故事的走向真的无法预断,多尔衮放弃了地位,甚至当众表明心意: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天地谴之。
面对多尔衮的推让,众说纷纭,其中流传度最高的就是多尔衮为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江山。
孝庄太后是为有才华、有谋略的女性,不同于后宫的其他妃嫔,孝庄太后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曾劝降过明朝名将洪承畴,在顺治帝突然退位后,抚育康熙登上地位,康熙帝称: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如此有魅力的女性,为其倾倒也不是不可能的,那美人和江山谁轻谁重呢?
我想多尔衮自有一番考量,或许多尔衮真的能为了孝庄太后放弃帝位,但根据当时清朝内部各种力量的对比,多尔衮应该也有一番考量。
当时的主要拥护者有四位,多铎与多尔衮是亲兄弟,二者的势力暂时可以归为一起,而对他们极具威胁的不是六岁的福临而是已经成年的豪格。
虽说多尔衮支持者众多,但是豪格有两黄旗将领和索尼等重臣的支持,甚至于多尔衮的哥哥代善也是支持豪格的。
这场皇位争斗如果没有第三种方案只会让当时蒸蒸日上的清朝开始快速衰落。
福临的登基无疑是最佳方案,他是先帝的皇子,无疑是堵住了两黄旗的嘴,毕竟他们说过: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对于多尔衮来说,六岁的孩子心性未定,与其与豪格两败俱伤,不如退而求其次当摄政王。
至于其中孝庄太后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从正史中无法窥见一二,而在野史中各类记载不穷。
福临登基,改国号为顺治,多尔衮一跃成为了摄政王,不论这是他与孝庄太后相爱的结果还是他众多政治考量的一种,结局已经不可改变了。
有时宁愿相信多尔衮是为了爱情而放弃了江山,这样使得黯然的历史有了一股浪漫的气息。
一代“战神”的落幕
皇位之争落下帷幕后,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但是依然没有退下战场,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进军中原,不到一月时间,拿下北京,清朝在北京长达268年的统治开始了。
顺治帝因年岁还小,政事多询问两位摄政王及孝庄太后,其中多尔衮下达了多次改革政令。其中有利于朝廷点的,比如重用汉官,避免了元朝的危机,使得汉人的抵触情绪减弱。
但是还有几项政令在今天看来存在弊端。如剃发易服,我们常看古装剧可以看到清朝的发型是不同。
而这主要来源于多尔衮的改革,这也使得当时众多汉人丧命,此外还有占房圈地等,从中可以看出,多尔衮在战场上或许是无人可挡的“战神”,但是在政治方面还有所欠缺。
“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尽善尽美,毕竟在顺治帝执政之初,多尔衮在巩固朝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可是这种亲密的关系在多尔衮死后被不久发生了变质,顺治七年,多尔衮狩猎时不幸坠马受伤,之后用错药导致身亡,年仅三十九岁,执政八年的摄政王就此在历史的潮流中落下帷幕。
或许是多尔衮摄政期间对顺治帝有不恭敬之处,或者是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的传言彻底激起了顺治的怒火,多尔衮死后三个月被撤出宗庙,罢黜爵位,开除皇室宗亲的身份。
回想多尔衮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或许多尔衮作为一位亲王、摄政王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他对大清王朝确实是有突出贡献的,清军进关的多场重大战役离不开多尔衮,清朝前期的稳定也离不开多尔衮的取舍。
历史对这位清朝战神或许是有所垂怜,乾隆弘历在阅读祖宗功绩的书册时,感慨道:因得知祖宗创业艰难......感慨于多尔衮的功绩,重新追谥,至此多尔衮的一生完美落幕。
多尔衮的一生可谓是丰富多彩,这也导致了后世对他多有探讨,我想历史上真正的多尔衮远比纸上描写的更加鲜活。
标签组:
上一篇:燕云十六州——石敬瑭挖的坑,两宋300年没填上
下一篇:历史中的庞统到底如何,是否对得起“凤雏”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