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明初皇位之争!朱元璋早有准备,为啥朱棣还是造反了

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历史常识 > 2023-09-16 08:30

    作为明朝初期最重要的一场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整个过程,其实特别简单。
 
    整个过程,大致就是朱元璋临死之前,立了自己的孙子做皇帝,然后自己的其他儿子不愿意。所以孙子登基之后,不得不主动削除自己叔叔们的权力,想要重新完成集权。但是奈何他下面的大臣都不给力,所以最后反倒给了自己四叔造反的机会。
一口气看懂明初皇位之争!朱元璋早有准备,为啥朱棣还是造反了
    就这样,后来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起兵造反了。而起兵之后,朱棣打了四年之后,终于一路造反成功,最后自己做了皇帝。
 
    因为相关的文艺作品太多,现代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大致情况,基本上都比较熟悉。但同时,对于历史上真实的靖难之役的细节,到底是怎么回事?朱棣作为一个藩王,为什么能够靖难成功?他到底是怎么赢的?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看过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次造反,其实真的是很复杂。而且也绝对不是像很多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是因为朱允炆太迂腐才失败。
 
    真实的情况是,每一个能够在这段历史当中,露脸的人物,都是非常厉害的聪明人!而这场皇位之争,也绝对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次皇位之争。
 
    这个斗争故事,我们得从当年朱元璋的时代开始说起。
 
    当年朱元璋自从登基开始,对于继承人这件事,就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考虑。历史上因为继承人犯错误的皇帝,不在少数,所以朱元璋自然也不想犯这个错误。
 
    所以,早在朱元璋称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做出了选择。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王的同时,朱元璋就已经正式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作为世子。三年之后,等到朱元璋正式登基,世子朱标也就变成了太子朱标。
 
    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作为一个皇帝继承人,绝对是特别合格的!一方面,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刚刚拥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连南京都还没拿下了。所以小时候的朱标,亲眼见过老朱如何起家,也知道朱元璋早年到底有多不容易。
 
    这一点,朱标和老朱后面生的那些儿子,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另一方面,他出生之后,朱元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朱标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他都不缺。而见识过朱元璋的创业史之后,朱标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所以,朱标长大之后,真的是特别有能力。真实的朱标,绝对不像有些电视剧里演的那个怯弱胆小的样子,他绝对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皇位继承人。下面的兄弟们服他,没人敢和他争皇位。大臣们也都支持他,觉得他以后就应该做皇帝。
 
    如果朱标能活到老朱去世,顺利接班,那么以他的城府和手段,后来的明朝,绝对不会有什么靖难之役。后世普遍认为,如果朱标能成功接班,并且在位的时间比较长。那么接下来的明朝,大概率会是文景之治的状态。
 
    但可惜的,朱标死在了老朱的前头。
 
    公元1392年,38岁的朱标,在外出巡视的路上,忽然就生了病。据说当时朱标出去巡视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明朝迁都。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选择定都在南京。但是后来,随着明朝统一全国,南京作为首都,不利于明朝对北方的控制。而朱标这次外出巡视,其实就是想看看,接下来明朝到底应该迁都去长安,还是迁都去洛阳。
 
    但可惜的是,就在回来的路上,朱标忽然生了病。在这之后,朱标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没过多久就去世。
 
    朱标的英年早逝,绝对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意外。原本朱标顺利接班的话,明朝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后面那些事情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哪位皇子,敢去和朱标抢皇位。但是随着朱标去世,接下来,其实不管谁做接班人,其实都不可能像朱标这么完美了。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明初皇位之争,产生大致背景。而接下来所有的事情,其实也都是以朱标之死开始的。
 
    在很多电视剧里面,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因为心疼自己的大儿子,所以就直接跳过了其他所有儿子,转而把朱标的儿子立为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那个建文帝朱允炆。
 
    但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错觉。
 
    虽然结果确实是这样的,但真实历史上的老朱,怎么可能会是那种冲动做决定的人?朱标病逝于公元1392年4月25日,而从朱标去世开始,接下来的四个月时间里,明朝高层围绕着下一位太子的人选,其实进行了非常复杂的博弈。
 
    而且,能够参与这场博弈的,都是当时地位最高,而且最聪明的人!
 
    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想过跳过儿子,直接选孙子。因为朱元璋不缺儿子,而且儿子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完全可以做一个同样优秀的储君。
 
    而如果选儿子的话,最好的选择,自然就是顺次接班,选择其他嫡子。而且朱元璋和自己的正妻马皇后,感情极好。虽然这时候马皇后已经去世了,但在有嫡子的情况下,他依然还是不可能去立其他庶子。这一点,下面的那些大臣们也很清楚,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支持其他庶子。
 
    而朱元璋当时还在世的几个嫡子,分别是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四燕王,以及老五周王。
 
    如果按照顺位继承制度,此时朱元璋最该立的,就是老二秦王。
 
    但问题是,秦王身上有两个缺点。一是他本人性格比较暴虐,虽然秦王的军事才能不错,但性格暴虐这一点,确实是他的致命伤。一旦未来秦王接班,很容易会轻易对外开战,这不符合老朱对于接下来明朝休养生息的构想。
 
    第二,秦王的媳妇,是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妹妹。如果秦王登基,让这位王保保的妹妹做了皇后,这对国家以后对北元的同化或许有好处。但同时,下面的很多大臣,一定不答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如果一个北元贵族做了皇后,那就意味着他们当年打的仗有问题,这会直接决定他们的地位高低!
 
    所以很多大臣,都不可能接受秦王做继承人。如果老朱强行立秦王做太子,会给明朝带来很大的隐患。
 
    而如果跳过老二,选老三、老四或者老五,接下来朱元璋就必须得面对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臣们的结党问题。因为这几位皇子当中,每一个都无法绝对服众,不管选谁做太子,都会有其他人不服。
 
    实际上,在朱标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明朝高层已经逐渐有了站队的倾向。很多高层大臣,已经开始选择自己支持的皇子。这种局面,同样也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所以,如果选儿子,不管选谁,都一定会是一个烂摊子。
 
    那么,如果跳过儿子,直接选孙子呢?
 
    这个想法,或许很大胆,但至少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方案其实是可行的。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不过这其中的长子朱雄英,比朱标死的还早,属于早早夭折。而在朱雄英之后,接下来朱标的次子,就是后来被立为继承人的朱允炆。
 
    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允炆已经16岁了。在古代的时候,16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而如果选择朱元璋的话,下面的很多大臣,不会出现站队的情况。因为朱允炆算是朱标的合法继承人,如果朱标活着,皇位本来就该传到朱允炆手里。
 
    最关键的是,朱允炆性格比较仁厚,符合朱元璋休养生息的计划。
 
    所以最后,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沟通和博弈之后,朱元璋顺利取得了各方的认可。几乎所有人在明面上都表示,朱允炆确实不错。在这之后,朱元璋才正式立朱允炆做了继承人。
 
    而从朱允炆正式被立为继承人的那天开始,接下来,为了皇位的顺利传承,朱元璋大概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替朱允炆剪除威胁,清理开国功臣。其实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朱元璋已经干掉不少开国功臣。不过在朱允炆上位之后,朱元璋的手段更狠了。在这之后,最值得一提的,其实就是所谓的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名将,而且比较年轻,本来是老朱留给下一代的武将之首。而且,蓝玉和朱标是有亲戚关系的,这种关系,也让蓝玉更能为朱标所用。
 
    但问题是,蓝玉可以被朱标所用,却不能被朱允炆所用。
 
    除了朱允炆资历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蓝玉和朱允炆没有亲戚关系。简单来说,朱标的正妻,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则是朱标的小舅子。但是朱允炆不是这个常氏所生,常氏生的儿子,是那个早夭的朱雄英。而朱允炆的生母,则是太子侧妃吕氏。
 
    所以,如果朱雄英还活着,蓝玉可以被朱雄英所用。但是换做朱允炆,蓝玉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听从调遣的。
 
    总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清理了一大堆开国功臣。尤其是在武将方面,朱元璋更是大杀特杀。既然未来的朱允炆,注定要走文治路线,那武将基本上就没啥用了。尤其是那些善于进攻的武将,更是成了祸患,必须得除掉。
 
    而朱元璋的这个选择,其实也给朱允炆埋了一个大雷,导致后来朱允炆无将可用。
 
    第二件事,则是让自己的儿子们封王就藩。这件事其实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做了。在朱元璋的策划下,明朝玩了一套和之前所有朝代,都不太一样的封王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封王而不锡土’。
 
    简单来说,明朝的王爷,没有自己的实际封国和封地。明朝的王爷们,每年会从国家手里,领取大量的俸禄,但是他们不可以直接管理一块地盘,也不能直接管理当地治下的百姓。这些工作,都由当地的地方官来管理。
 
    而王爷们的唯一特权,其实就是在自己被派去的地方,率领一支军队进行驻守。但同时,这支军队的数量,不会特别多。哪怕是后来起兵的燕王朱棣,在起兵之前,麾下其实也就只有八百人!
 
    请注意,明朝藩王的这个特点,特别重用。在接下来的靖难之役当中,这将直接决定历史的发展。
 
    第三件事,则是全力培养朱允炆。虽然当时朱元璋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是后来还是多撑了几年。在这几年当中,朱元璋开始全力教导朱允炆,教朱允炆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皇帝。唯一遗憾的是,此时明朝已经基本停止了对外战争。所以在这几年当中,朱允炆基本上只学了文治,没学怎么打仗。
 
    而这个缺点,后来也成了朱允炆失败的根源。
 
    总之,朱元璋在世的最后几年里,基本上是尽了自己一切的力量,来帮助朱允炆顺利接班。就这样,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了,然后朱允炆顺利接班。
 
    至此,靖难之役的种子,彻底被埋到土里,并且开始发芽了。
 
    接下来的剧情,大概就是朱允炆上位之后,第一时间开始着手准备削藩。但是他削藩的手段,又不够高明。甚至在这期间,还导致有老朱家的诸侯王,意外被烧死,直接激起了其他所有诸侯王的愤怒。
 
    所以在这之后,身为燕王的朱棣,就开始在北京正式起兵,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开始杀向朱允炆所在的南京。
 
    因为最近几年来,相关影视剧比较多,而且比较火,所以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大家看的电视剧和小说太多了,所以会导致大家对这段历史,出现第二个错觉。
 
    这个错觉,就是朱允炆很弱!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智慧!但凡换其他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智慧的皇帝,在当时那个局面下,都能轻易削藩。而且,朱允炆身边的那几个大臣,清一色都是腐儒,整天不懂装懂,瞎出主意,所以才让朱允炆一路溃败。
 
    这些印象,其实全都是错觉。
 
    因为后来那些电视剧和小说,都是以朱棣的角度来讲这段历史的。但如果我们把视角转移到朱允炆这边,我们就会发现:朱允炆其实绝对不是什么无能之辈!而他身边的那几个大臣,也绝对不是什么狗头军师。
 
    在讲接下来靖难之役的详细过程之前,我们先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当时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当年汉武帝用过的推恩令?历史上成功削藩的案例那么多,为啥朱允炆就不知道翻翻史书,去模仿一下前面那些成功案例呢?
 
    这个问题,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因为汉朝的藩王,和明朝的藩王,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汉朝的藩王,人家有一个实际的封国!最开始的时候,汉朝这些封国内部,所有的人事权、财政权、执法权以及军事指挥权,全都归藩王自己一个人。就算是皇帝,想要调动诸侯国内部的人,也得先跟当地的诸侯王打个招呼。
 
    而汉朝的削藩,严格来说,其实是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才完成的。第一代的刘邦,只针对藩王不针对诸侯国,他保留了几大诸侯国,但是把这些诸侯国的王,全都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或者亲戚。第二代的汉文帝,则是先强化中央的军事力量,然后借着几个老诸侯王去世,把几个最大的诸侯国肢解。
 
    而到了第三代的汉景帝,则是开始大面积收回诸侯王手里的权力。但这个选择,就直接激起了诸侯王们的敌视,所以就有了那场七国之乱。但是好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准备比较充足,所以最后打赢了,削权的政策也才能顺利执行下去。
 
    再之后,到了第四代的汉武帝,汉武帝才能正式颁布推恩令。按照这个政策,所有诸侯王的儿子,都有权继承自己老爹的封地。就这样,原本还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老诸侯王死后,就被逐渐肢解,变成了一堆更小的诸侯国。然后,这些更小的诸侯国,就没法对汉朝中央产生任何威胁了。
 
    这就是当年汉朝的削藩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推恩令。但实际上,真实的推恩令,其实并不是汉武帝一代人完成的,而是老刘家四代人才搞定的。如果换做当年刘邦或者汉文帝敢用这种手段,那估计圣旨刚发出去,下面的诸侯国就联合造反了。
 
    而换到朱允炆这里,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朱允炆身边的那几个大儒,他们其实都深读过历史,也都知道推恩令的存在。所以他们大概率也都想过,要不要用推恩令这种形式,来解决明朝的藩王问题。
 
    但是他们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事不现实。
 
    假如说,当时朱允炆也颁布了一道圣旨,模仿当年汉武帝的做法,搞一个推恩令。那么接下来,朱允炆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因为明朝的藩王,既没有实际封地,也没有直接管理的封国。所以推恩令下去之后,一点用都没有!
 
    想要实行推恩令,最基本的要求,需要藩王手里有东西可分。可是放到明朝这里,明朝藩王手里,只有一支人数很少的军队,以及按时从国家手里领的俸禄。这两种东西,就算分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除了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之外,剩下的东西,就是推恩令分不了的了。比如朱棣,朱棣有两种东西,是推恩令根本没法分的。而且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分给自己的儿子。
 
    这两样东西,一个叫威望,另一个叫军事指挥能力。
 
    而一个没有封地,甚至连实控地盘都没有的藩王,照理来说,对皇帝基本上已经没有威胁了。这样算下来,朱允炆岂不是根本不用玩什么削藩?他直接稳稳当当做皇帝就好了?
 
    这种情况,其实也正是当年老朱希望看到的。可问题是,等到朱允炆登基之后,他却又很快发现,自己不削藩不行。
 
    因为那些地方诸侯王的威信,实在是太高了。
 
    这些明朝的诸侯王,虽然从法理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在诸侯王所在的地区内部,影响力极大!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巩固对国家的控制能力,曾经有意提高这些诸侯王在当地的影响力。
 
    影响力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用推恩令去削弱的。而如果不削藩,那又很容易会导致诸侯王利用这种影响力,此后迅速做大!接下来用不了几年,原本诸侯王只是暂时影响的地盘,马上就能变成实控区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刚刚登基之后,就必须得马上着手削藩。这也是朱允炆身边那几个大臣,想出来的终极答案。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他们似乎不太聪明。但如果拿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答案是对的。
 
    不过这样一来,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要削弱这样的藩王,到底该怎么削藩,该从谁开始削起?
 
    对于这个问题,知道后来历史走向的人,可能会第一时间说:简单啊!先削最强的啊!肯定得先从燕王朱棣这里开始啊!
 
    如果知道后来的历史,朱允炆确实应该这样做。但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先搞定弱的,再搞定强的。如果一上手就针对最强的,很容易会导致这位最强的诸侯王,就地造反,然后其他诸侯王纷纷响应。
 
    反倒是先对付弱的,温水煮青蛙,这样更容易一点。
 
    而如果想用这种方法,从弱到强依次解决,又该以什么名义来削藩呢?简单啊!只要往那些诸侯王的头上扣帽子,说他们在封地为非作歹,或者对朱元璋不敬,那不就可以趁势削藩了吗?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接下来,朱允炆开始了他的削藩。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手段,接下来,等到朱允炆收拾了几个弱点的诸侯王之后,最强的燕王朱棣,早就已经有了准备。等到朱允炆正式针对朱棣之前,朱棣就已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北京成功起兵了。
 
    而接下来,也就是真正的靖难之役了。
 
    对于靖难之役的整个过程,其实反倒没有太多值得多说的,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太熟。
 
    但实际上,直到朱棣起兵,朱允炆的思路,其实一直都是对的。因为在当时的状态下,朱允炆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在兵力方面,几乎可以单纯靠人海战术,轻易取胜。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这时候的朱允炆,却犯了两个最关键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他用人不对。他派去指挥的大将李景隆,从后来的结局来看,应该是早就已经想投靠朱棣。所以,当己方统帅是敌方人员的时候,接下来等着朱允炆的,就是一路溃败。
 
    第二个错误,就是他本人不懂军事。而当时他身边的几个大臣,也都是文官,基本上也都不太懂军事。如此一来,在整体战略方面,当时的朱允炆,出现了重大失误。
 
    所以最后,朱棣在好不容易打到济南之后,忽然发现:朱允炆的战略存在巨大的漏洞。此时的他,根本没必要打济南,完全可以绕过济南,直接杀向南京!
 
    就这样,在靖难之役爆发三年之后,朱棣仿佛一下子就开窍了,迅速带兵南下,直扑南京。而面对朱棣在战术和战略上的同时成功,朱允炆也失去了对策,最后只能被朱棣拿下了南京,拿下了帝国的中枢。
 
    但实际上,直到朱棣打进南京,他实际控制的地盘,依然不算大。而且,这块地盘,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赋税以及粮食产量,都只能算是明朝极小的一部分而已。也就是说,直到朱允炆战败失踪,他依然还是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不过,就算这样,对于一个暂时失去了国家机器指挥权的朱允炆来说,依然没什么意义。因为朱允炆本人,他不懂打仗。
 
    就这样,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后,朱允炆失踪了,而朱棣成功登基,明朝自此换了皇帝。
 
    讽刺的是,朱棣登基之后,反倒是继续延续了朱允炆的削藩方向。甚至就连基本策略,都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朱棣本人会打仗,能够很好的执行这种政策。
 
    所以,朱棣登基之后,没过多久,明朝的藩王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而自此之后,明朝的皇位,也就落到了朱棣这一脉的手里。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明初皇位之争。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过整个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其实真的就是一个神仙局。因为不管是最开始布局的老朱,还是后来参与博弈的朱棣和朱允炆,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和手段。
 
    只可惜在这期间,发生了太多大家都无法预知的事情,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结局了。而朱棣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凡老朱在世的时候,教过朱允炆怎么打仗,让朱允炆有一定的指挥能力,朱棣其实都是必败无疑。

标签组:

上一篇: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随便下罪己诏?他们为何经常知错不改?

下一篇:非洲大陆的种族隔离制度时代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