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国之顿国

看文网 > 知识百科 > 地理百科 > 2023-08-10 07:58

    顿国处淮河北岸的颍、汝之间,为周武王伐殷建周后分封的姬姓亲族的一个小诸侯国,因爵位为子爵,又称顿子国。《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成鱄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古顿国很可能属武王克商后所封的“四十人”之列。
顿国
    学者一般认为,顿国,西周初期初封于今河南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一带,其都城位于平店乡李岗村。平店乡李岗村有一处古城址,略呈正方形,边长为500米,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墙外围修筑有壕沟。在城址内出土有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云纹瓦当,还有一些如圆底罐等陶器,另外多发现楚国流行的货币蚁鼻钱等。故城周围发现有西周、春秋时代的墓葬。学术界认为,该城址为顿国始封故城。
 
    西周时期,由于周王室权势强势,其所封诸侯国,无论大小强盛,都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但是到了西周末期,尤其是到了春秋中期及其以后,随着周王室王权的衰落,出现了诸侯兼并的现象,大国欺侮、兼并小国成为常态。故而小国必须依附大国才能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期,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稍不注意,就会国破家亡。顿国这个小诸侯国就是过着这样苦难的日子。
 
    现代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早期,顿国与邻国陈国互为姻亲,关系友好,安然相处。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陈国为了扩张领土,因其北部、西部为实力更为强大的宋国、郑国,只好对临近的小诸侯国顿国蚕食挤压。顿国没有办法,只好依附于不断向北推进的楚国,以求生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说的是公元前637年,楚国讨伐陈国顺服宋国,攻取了陈国焦(今安徽亳县)、夷(亳县东南35公里)两城。而后,为帮助顿国摆脱陈国的威胁,又在顿国南部为其建一座新城,即南顿城,然后才班师。”
 
    杨伯峻先生注说:“顿,国名,姬姓,即今河南省项城县稍西之南顿故城。”顾栋高大事表曰:“顿国本在今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元和郡县志》卷八曰:“南顿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太平寰宇记》卷十:“南顿县,本汉旧县地,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楚令尹子玉追秦师,弗及。遂围陈,纳顿子于顿。”说的是,公元前635年秋天,秦国、晋国进攻鄀国。楚国斗克、屈御寇领着申、息两地的军队戍守鄀国商密。秦国人用计迫使商密人向秦军投降。秦军囚禁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回国。楚国令尹子玉追击秦军,没有追上。于是楚军围住了陈国,把顿子护送回顿国。此顿国亦为南顿。杜预注曰 :“顿子迫于陈而出奔楚,故楚围陈以纳顿子。”学者闫德亮先生认为,顿子受陈国逼迫,从南顿出奔楚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才再次围陈,并护送顿子回到南顿。顿国南迁在公元前637年,南顿城建好之后。
 
    故,今项城市南顿镇一带为古顿国南迁所居之城。据考古调查,项城市南顿镇古南顿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墙,东西长217米,残高7米,顶部宽约5米,夯层厚18至30厘米,圜底窝较浅。城内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饰粗细绳纹的陶片。故城内外发现有周代和汉代墓葬。该故城比顿国故城大一倍,显示楚人修建该城时明显违反了建筑规制,突出了防御功能。
 
    顿国复国后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左传·襄公四年》载:“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公元前569年夏,楚国人进攻陈国,同时命顿国伺间隙攻打陈国,为此陈国人包围顿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他国。《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公元前538年,这些诸侯国随楚攻伐吴国。
 
    公元前496年,顿国忘恩负义,叛楚而事晋。楚昭王一怒之下,命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攻灭顿国,将顿国国君牂俘虏班师。从此顿国并入楚国疆域。

标签组:

上一篇:黎国简介

下一篇:西周诸侯国之项国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