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简称“运”,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市境北界临汾市,东临晋城市与河南省济源市、洛阳市,南接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渭南市毗邻。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之间的运城盆地。汾河在市境北部汇入黄河,涑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市境。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首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运城市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诞生了春秋商人猗顿、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运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关羽早年因犯罪而亡走家乡,避难于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原荣河县)人,抗日名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与军事人物。
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进驻绥远,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1936年11月初,发起百灵庙战役并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纪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张仪(前373年—前309年),姬姓,张氏,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但少时家境贫寒,于贞观末年应募投军,随唐太宗征高丽,在安市城之战中身穿白衣,持戟悬弓,大呼冲阵,所向披靡。太宗嘉奖其勇猛,召拜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后升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后两度随击高丽,并大破契丹于黑山。龙朔二年(662年)随郑仁泰率军击九姓铁勒十余万人于天山,连发三箭,射杀铁勒骁骑三人,使铁勒军惊溃。他趁势追击,俘叶护兄弟三人而还。九姓自此衰弱。后随李勣攻高丽,攻拔重镇扶余城,与唐军主力合围平壤。高丽灭亡后,率军留守平壤,进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670年)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吐蕃,因副手郭待封违背节制,遭遇大非川之战战败。回朝后被免官为民。其后一度被起复为鸡林道总管,又因事获罪。晚年重新被起用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年)大破突厥阿史那元珍部于云州,次年(683年)去世,享年七十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作战二十余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衍生出《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征东》等文学作品。另著有《周易新注本义》,今已佚。
魏文侯(?—前396年),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魏文侯出生于历受晋封的世家,于前445年继位。在位期间,他招贤纳士,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任用李俚为相,致力于社会改革。对内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制定《法经》,作“尽地力之教”,行“平籴”法,外败秦国等地,魏文侯卒于前396年。
魏文侯制定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他还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魏文侯还北灭中山国,西取秦国西河之地,最后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的基础,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
出身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 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期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游仙诗祖师。
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
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代表作有《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他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的《尔雅》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在学术渊源上,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理论,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随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有学者研究认为王勃并非溺水而亡。从王勃随父迁回内地作《游冀州韩家园序》《三月伤己祓禊序》,以及王承烈写于文明元年(684年)的祭奠王勃的祭文等推测,王勃应卒于文明元年,时年35岁。
王勃主张文学要以“立言见志”为本,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其具体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滕王阁序》等。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5卷等。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亦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张巡(709年—757年),邓州南阳县人,祖籍蒲州河东县,唐朝县令、名将。
张巡博通群书,晓军事。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中进士。其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令,因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调真原县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扼守60 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载(757年),敌将尹子奇率兵10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干不足,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其常用奇谋击退敌人,固守数月,救兵不至。后睢阳城陷落,张巡与诸将坚贞不屈,遂为敌害。
张巡领兵,军纪严,赏罚明,与众共甘苦。作战注重上下协同,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故以万人之众,前后守两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歼叛军十余万,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张巡还很有文学修养,《旧唐书》曾称赞其:“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其作品仅存《守睢阳作》《闻笛》二首,存录于《全唐诗》。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晚年自号“迂叟”,因家居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世称“司马温公”,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中国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于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的任命,隐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下野后,还操纵守旧派,并成为首领。哲宗即位后,司马光回朝任职,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为相八个月后病卒。
司马光生平著述甚多,主持编写294卷、近400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资治通鉴》文字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有文学色彩,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司马光在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代表作还有《潜虚》《游山行记》《注古文学经》《家范》《医问》等。其在文学上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在人性论上坚持“善恶混”;在道统论上推崇荀(况)、扬(雄)而对孟子则颇多微词;在王霸论上,持“王霸无异道”立场,这些看法与二程的道学思想差异甚大。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有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朱熹曾评价“其人严而正”盛赞司马光的诚正之心、德化之功与治国救世的胸怀次第。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其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十姓伪可汗阿史那车薄举兵反叛,唐高宗令裴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十将军出征,唐军尚未出动而裴行俭已经病逝,享年六十四岁。累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清高宗称赞他是当时的“诸将巨擘”。他还和当时的诗人名家多有过从交往,撰写了大量诗作,并工于草书、隶书。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今已亡佚。他总结初唐名将克敌制胜的军事经验教训,撰写兵法“四十六诀”,后被武则天特令秘藏于宫中。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头部也遭重伤。旋即代武元衡为相,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平叛为己任。后见诸将进展缓慢,遂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唐穆宗时又主持征讨叛藩,但因多方牵制,最终无功罢官。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裴度数度出镇拜相,屡遭朝臣中伤。晚年随世俗沉浮,归居洛阳,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裴度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杨玉环(719年—756年),号太真、杨玉、玉奴,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人,齐国公杨玄琰之女。中国唐代唐玄宗的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十岁左右其父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734年,杨玉环被寿王李瑁册立为寿王妃。三年后杨玉环在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的忌辰之日,请求出家。745年,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杨贵妃。后因远房兄弟杨国忠操纵朝政、收受贿赂等,杨玉环被唐玄宗先后两次逐出宫。但杨玉环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得玄宗之爱,并视为知己,玄宗终难舍弃玉环,逐出复又诏回。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唐玄宗带杨贵妃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杨玉环被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处死,享年38岁。
杨玉环的出现,使得唐玄宗完全沉溺于享乐之中,很少过问政事,致使唐朝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据史书记载,玄宗谕旨杨贵妃设宴于百花亭,到时玄宗未到,其满怀幽怨,独饮至醉,后遂有“贵妃醉酒”之说。后人为此专门编为戏曲,名为《贵妃醉酒》,又经梅兰芳“精细雕刻”,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杨贵妃还根据唐玄宗创作的音乐《霓裳羽衣曲》,编成了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成为了流传数百年的大型宫廷舞,这段舞蹈和音乐也成了唐代艺术的连理枝。杨玉环生前著有《赠张云容舞》一诗,收录于《全唐诗》中。白居易曾作诗《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一生的悲剧故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吕喦(796年5月—?),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 ,道教丹鼎派祖师、妙道天尊。
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据《列仙全传》对吕洞宾的外貌描写:生而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皇梁耸直面色白黄左眉角一黑子足下纹起如龟,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
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晚唐诗人、诗论家。
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历任光禄寺主簿、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广明元年(880年)冬,黄巢入长安,图退居河中。光启元年(885年)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不久,唐僖宗出幸宝鸡,图遂归隐中条山王官谷。此后几经迁移,终未出仕。朱全忠称帝,以礼部尚书召,不赴。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闻唐哀帝被害,不食而卒。
司空图论诗,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对此后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均有影响。又标举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种风格,著为《诗品》,对此后的风格论亦有影响。其诗多近体,绝句数量尤多。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
赵鼎早孤,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洛阳令。宋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次年任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历任建康知府、洪州知州。绍兴年间,两度出任宰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祐”。后为秦桧所构陷,被迫辞去相位,先后出任绍兴府知府、泉州知州。旋即被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绍兴十七年(1147年)受秦桧陷害,绝食而逝,享年六十三岁。宋孝宗即位后,获赠太傅、丰国公,谥号“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曾两度拜相,主张养民力、稳根基。为政期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为巩固南宋根基贡献甚大。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他能文工诗擅词:文章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诗平淡朴素,又不乏绮丽圆美,其词婉媚含蓄,颇具花间遗风。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传世。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中后期军事家,民族英雄。
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他早年随孟宗政于枣阳抗金,在孟宗政死后接管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将武仙所部,被授为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围金哀宗于蔡州,灭亡金朝。后升任建康府都统制。端平三年(1236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接连于蕲州、江陵、黄州等地击退进犯的蒙古军。孟珙坐镇江陵,主持京西、湖北路等地军务,招抚北方各族壮士,编组新军,大兴屯田,兴修水利,部署纵深防御,采取以攻为守战术,出兵攻袭蒙古占领区砦栅,焚烧仓库积聚,驱逐襄阳、樊城、信阳军等处蒙古军,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于嘉熙三年(1239年)和淳祐二年(1242年)击退四川方面蒙古军的进攻,使京湖和四川间的长江通道得以保全。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智勇兼备,知人善任,长于驭军,为南宋后期的杰出名将。他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今已佚。
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 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籍贯有争议,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他是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程子华(1905年6月20日—1991年3月30日),原名苏世杰、程世杰,山西运城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22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后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1931年4月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红35军第307团团长, 独立第3师师长,红五军第40师师长、第4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14师师长,第22师师长,粤赣军区代参谋长,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同年6月任红25军军长,11月率部进行长征。1935年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25军政治委员,红15军团政治委员。西安事变后,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39年1月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1943年8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后代理分局书记、代理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10月任东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4月后任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1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4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1975年以后到中央党校读书班学习。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山西河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杨深秀(1849年4月24日—1898年9月28日),初名毓秀,字漪村(一作仪村),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殿试名列三甲末次。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常乾坤(1904年9月3日—1973年5月20日),山西省垣曲县人,中国航空专家、翻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之一。
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同年赴苏联入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准校领航员,1933年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和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1973年5月20日病逝于北京,年68岁。
常乾坤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飞行员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克服种种困难为党培养和储备了航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人民空军的创立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译有《空中领航学》、《飞行原理》、《空中射击学》、《飞机空气动力学初级教程》等书。
裴丽生(1906年10月31日—2000年3月18日),山西垣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裴丽生早年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32年12月参加北平社会科学家联盟,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8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裴丽生任山西省人民政府省委常委兼副主席,1950年3月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同年9月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程子华奉调入京,裴丽生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2月,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裴丽生再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956年当时中共中央号召“向现代科学进军”,提出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任务,并抽调张劲夫和裴丽生调入中科院。同年4月他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奉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负责生物学和地学等方面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中科院成立海洋研究所、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地质古生物所等。
1960年,苏联单方面废除中苏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撤走在华专家,使中国科研处于困境。中国科学院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工作,并决定由裴丽生分工负责,同年他升任副院长。1961年,时任副总理的聂荣臻元帅提出,联合五院、二机部、中国科学院力量,共同完成两弹(原子弹、氢弹)研制任务。同年7月,国防科委成立了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的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协作小组,以及由王铮、钱学森、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的五院和中国科学院协作小组。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在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完成。1977年11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以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国家科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出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其被选为副主席。1983年退休,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为荣誉委员。2000年3月1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16日发现的小行星5273以其名命名。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尊为稷王(也称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史记·周本纪》载: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稷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稷母名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诗经大雅生民》描述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唐尧封后稷于有邰(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竹书纪年》:“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天下作饥,后稷是始降百谷,烝民乃粒,万邦作义”。又说“汤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是以周弃代为稷,欲迁句龙,而德莫继,故作夏社”。又说“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一说在位共八十年。
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著名女书法家。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约公元前1246年),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傅说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猗顿(前480年—?),山西临猗人,生于鲁国(今山东南部一带),春秋战国时期盐商。
猗顿初为春秋时代的贫寒之士。在生计艰难时,听闻陶朱公经商致富一事,求教于陶朱公,获得八字秘诀,陶朱公建议猗顿经营畜牧业。于是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今山西运城临猗县)。此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致富后的猗顿为表达对陶朱公的恩情,猗顿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陶朱公庙。
猗顿是中国最早的珠宝鉴定专家和珠宝商。猗顿聚财有道,不断改革创新,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还能做到乐善好施。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尊为中国商祖、晋商祖师。
席泽宗(1927年6月9日—2008年12月27日),山西垣曲人,天文学史专家,天文学家,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席泽宗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51年—195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7年—200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8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席泽宗长期从事古代天象记录的现代应用、中国出土天文文献整理、天文学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整理等工作。席泽宗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国、朝鲜、日本3国的历史文献中找出90个疑似新星,其中有12个可能属于超新星,并讨论了这12个超新星和当今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射电源的关系。对马王堆出土的天文资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资料作了系统研究。截至2008年12月,席泽宗编著的代表论著有《古新星新表》《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科学史八讲》《科学史十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等。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标签组:
上一篇:四川省达州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下一篇:山西省临汾市有哪些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