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简称达,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市境东接重庆市,南连广安市,西邻南充市、巴中市,北界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地处大巴山南麓,川渝陕结合部,州河流经市区,位于嘉陵江支流渠江流域。达州,古称“通州”,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余年的建制史。历为该地区县、州、郡、府、道的所在地,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将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境内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是长江上游古代巴人和巴文化中心遗址的发源地 ;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国家“川气东送”的起点站;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战略基地(锂钾卤水储量达20.9亿立方米);素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达州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2003年7月5日) ,四川达县(今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之一。
张爱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苏北红十四军作战,后转入中央苏区任职,长征开始后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团、第十三团政委,后任军委骑兵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东海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同志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并具体负责“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1977年后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张爱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1974年2月6日),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四川省达县(今达川)河市坝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之一。
陈伯钧于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秋收起义。此后历任排长、连长、纵队参谋长、红二十军参谋长、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十五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九军、红四军参谋长、红六军团军团长,参与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抗大二分校校长、385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战后曾任冀东军区司令员、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小组中共代表、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第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达州籍开国将军,由于时间关系,就不细写了,排名不分先后,让我们缅怀各位将军。
向守志(1917年11月28日—2017年9月2日),原名向守芝,四川宣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中权(1915年—2014年8月4日),四川达县碑牌河场(现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人,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刘新权(1916年—1994年2月25日),原名刘成金 ,四川达县蒲家场(今通川区蒲家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侯正果(1910年12月—2002年1月12日),四川达县江陵溪(今通川区江陵镇)人,196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严政(1918年—2003年4月27日),四川达县江陵溪(今通川区江陵镇)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文模(1911年—1995年10月5日),四川达县蒲家乡(今属通川区)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华居(1914年—1979年4月),四川达县罗江(今属通川区)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徐斌(1920年—2002年),原名徐志文,四川省达县金石乡七里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孙继争(1917年—2000年),四川宣汉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旭清(1909年ー1998年10月12日),又名曾绪庆,四川宣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开基(1912年12月27日—1990年7月2日),四川万源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魏传统(1908年5月23日—1996年8月24日),四川通川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蔡长元 (1917年—1995年12月3日),四川宣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挽澜 (1913年—1982年10月26日),四川宣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原属曹操军队,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得以投降刘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王维舟 (1887年6月10日—1970年1月10日),原名天桢,四川宣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任四川靖国军团长。1920年加入朝鲜旅华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底赴苏俄学习。1921年底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回四川开展武装斗争,在家乡创建四川省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后任中共川东特委军事部长、川东游击队副司令员、川东游击司令员、红三十三军军长。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兼政委、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职。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1970 年1月10日在北京病逝。
范绍增(1895年—1977年),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人,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人物。
范绍增自幼便被称为“范哈儿”,民国4年(1915年)护国军兴,范绍增随袍哥首领率众起义,民国11年(1922年)投杨森部,任第四师第八旅旅长,驻泸州。1924年2月被杨森委为第九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第二十军第七师师长。1928年6月被蒋介石任命为川鄂边防军司令,投入倒杨森之战。战败后,防地尽失,投刘湘,任第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后投蒋介石。抗战爆发,被委为国民革命军八十八军军长,1942年调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被蒋介石夺去军权,返渝寓居。抗战胜利后,1947年4月在上海成立袍哥组织“益社”,并以此曾掩护张澜、李济深等民主人士,1949年12月在渠县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参事室参事、河南省人民代表、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3月在郑州去世。
胡春浦(1913年—1983年),四川渠县人,中央特科特工。
1931年到上海读大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并与共产党组织建立联系,1935年1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中共中央保卫部“特科”的训练后,长期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四川等地活动。1936年奉命参与国民党政学系策划组建的西南抗日武装事败入狱。后经多方营救,受中共组织安排进入刘湘川军系统从事情报、军运及抗日宣传工作,曾任四川省保安处上校情报人员训练班主任。1938年随川军开赴湖北第二战区,任战区政治特派员办公室中校参谋,1939年后返四川长期从事情报、统战工作。解放前夕,参加策动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建国后,历任温江专署副专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央外宾接待室主任,国家经委计委对外贸易局副局长,物资总局进出口局副局长,国际大学办公室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委员兼统战部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兼秘书长,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顾问,第四届四川省政协常委。
颜德基(1886年—1951年5月1日),名应纯,字德基,以字行,四川开江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肆业于绥定府(今达州)通济学堂,后就读杭州蚕桑学校,不久赴广州弁目学校习武,继往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并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武汉。1913年7月在四川任义士团团长,参加"二次革命"。1916年初组成川东护国第一支队。1918年任靖国军援陕第二路总司令、川军第七师师长。1918-1920年与孙中山有函电往还,孙勖其速定川局,努力治好四川,使成为全国模范,并出师长江,以期扫除叛逆,建设真正共和。1920年参加倒熊(克武)之战,失败后到广东韶关会见孙,领3万元军饷返川。1923年任讨贼军第二路总司令,1927年后任新编第四独立师师长、安徽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援陕第一路司令、南昌行营参议等职。1930年组建援陕第一路军,自任司令。1946年当选为四川省参议员,1947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曾给以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任川北区政协委。
沈忠厚(1928年2月13日-2021年2月5日),四川大竹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
1951年沈忠厚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1年—1955年,在重庆大学采矿系工作;1955年—1962年,在北京石油学院钻井教研室工作;1962年—1983年,担任北京(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教研副主任;1981年—1981年,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做访问学者;1983年—1990年,担任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987年-1988年,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做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2001年,担任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射流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到日本东北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沈忠厚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是中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沈忠厚将水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对钻井工程做出创造性成果和贡献,其主要成果有:(1)结合研制高效钻头,对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自振空化射流理论和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有重要突破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自振空化射流钻头和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钻头等三种崭新高效钻头,三种钻头在油田应用大幅度提高机械钻速,在10余个油田和地区应用3500余只,获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2)在中国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石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水力设计新方法,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水力设计理论问题。(3)与研究中心有关同志一道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油井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在11个油田和地区400余口井上应用,创经济效益过亿元。(4)提出超临界CO2钻完井提高油气采收率新思路,并指导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标签组:
上一篇:陕西省榆林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下一篇:山西省运城市有哪些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