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豚湾》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看文网 > 艺术娱乐 > 影视 > 2023-06-30 15:13

  太地可地理位置险要,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唯一一面可以出入的地方也做了严密的防御工作,大门上到处布满了尖锐的铁,旁边的栅栏也被牢固的铁丝网环绕,上面挂着“禁止进入”的牌子。
 
  仅存的两个矮小的入口,也总是警时刻看守若这个古老的港口小城占地面积仅为596平方公里,大约有3600名居民生活在这里,其中靠渔业谋生的人数大概占三分之一。
 
  在日本每年大约会有两万三千条海豚死于渔民之手,仅仅是在太地可这个小镇上,就有1500条海豚被居杀。而国际捕鲸委员会(IWC)作为日本唯一一个保护海洋鲸类的环保组织却被以日本为代表的捕鲸国所操控,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纪录片
  在奥巴瑞的带领下,皮斯霍斯经历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海豚屠杀场面,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回到美国后,皮斯霍斯也尝试着联系日本当地的政府,希望通过合法的手段将这一现象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下来,但是谈判并没有什么结果。
 
  当皮斯霍斯再一次踏入日本太地町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重点监督和盘查的对象,由此他意识到采用合法手段拍摄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如此严密的防御条件下,要想突破重围拍摄到海豚屠杀的第一手资料困难可想而知,为此路易·皮斯斯找了一群身怀绝技的人一起加入这个行动。
 
  他找来了他的好朋友一曼迪·瑞(MandyRae)(加大潜水女冠军)和她的丈夫克科·克拉克(KirkKrack)(自由潜水教练),让他们帮安装水下摄像机和收音器同时还邀请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负责模型制作的朋友帮忙制作能够隐藏摄像机的假岩石。
 
  还有一位曾经担任过加拿大空军技师的电学家,他主要负责帮忙制作了一-个高速运转的马力系统,维持摄像机最大限度地运转。同时,他还帮忙制作了无人驾驶飞艇“凯茜”,下方配备能够远程控制的高清摄像机。
 
  一切准备就绪后,皮斯崔斯的团队就伪装成摇滚乐队再次进入了日本。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一般是在晚上工作,以便在夜色的掩护下躲开日本警方的追踪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盯梢,有人负责安放拍摄、收音的器材,还有人拿着只有在军事领域才能使用的无热源高清摄像机记录行动的画面,场景可谓惊险刺激。
 
  这个过程也构成了影片的一个重要部分。最终,他们成功了,四分钟的血腥的海豚屠杀场景所带来的视觉上的震撼胜过千言万语,钢叉机械地插到海豚身上,伴随着海豚凄惨的悲鸣声,海水由绿变红再变黑逐渐覆盖了整个海面,不禁让人潜然泪下。
 
  这部影片并没有仅仅止步于揭露海豚屠杀的血腥场景,而是进一步发问:日本人屠杀海豚的原因,从而引出了日本的海豚产业链以及奥巴瑞与海豚的故事线索。
 
  日本太地町是世界各国海洋馆海豚重要供应地,每年都有很多海豚驯养员来这里挑选海豚,被挑中的宽吻海豚以每条1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利润丰厚。
 
  落选的海豚则被血腥屠杀成为人们的食物,但由于海豚肉口感不好,价格较低且汞含量严重超标,所以常常被贴上鲸鱼肉的标签高价进行出售,甚至将有毒的海豚肉列为学校的午餐计划来推广,美其名曰宜传日本的“捕鲸文化”!
 
  这些罪恶的贸易都在当地政府的操控下被媒体刻意隐瞒下来,生活在大都市的日本民众并不了解这种情况。揭露这一切的就是里克·奥巴瑞。
 
  60年代奥巴瑞通过《海豚的故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成功的海豚驯养员,这个节目的走红也催生了价值数十亿的海豚产业。
 
  奥巴瑞被海豚表演时伪装的微笑欺骗了,以为它们是快乐的,直到有一天海豚凯茜在他的怀里自杀死去,他才真正觉醒,从此走上了拯救海豚的道路。
 
  奥巴瑞接受采访时谈到:“我用十年的时间创造了这个辉煌的产业,现在要花上三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摧毁它。
 
  影片最后奥巴瑞背着一个放映海豚居杀影像的显示器走进IWC会场,走上东京街头,很多人来来往往,只有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佝偻着身躯静静地站立着,用真相来唤醒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
 
  回顾整部影片,我们发现这个故事是一环套一环,高潮迭起,完全没有印象中纪录片的枯燥和无趣,反而像在看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所以它的成功是毫无悬念的。
 
  据统计,《海豚湾》这部影片除了获得了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外,还一举拿下了大大小小的二十七个奖项和提名。
 
  对于第一次尝试拍纪录片的导演路易·皮斯斯来说,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认为所谓的奖项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他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借助这个震撼人心的电影,给我们生活的世界带来些微的改变。
 
  《海豚湾》这部影片实现了他的目标!影片播出后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得日本不得不降低海豚捕杀的数量,同时还发动起千千万万的人一起为海洋环保事业而奋斗!
 
  影片《海豚湾》研究现状
 
  《海豚湾》以深刻的主题、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及扣人心弦的讲述方式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的走红,也在学术界引发了一阵“研究热潮”。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的搜索方式搜索“《海豚湾》”,共找到相关文章79篇,排除与影片内容没有相关性的文章,共找到期刊文章47篇。
 
  在博硕论文中没有1篇全面地针对《海豚湾》的影片研究,但是有2篇硕文的部分节有涉到《海豚湾》的叙事分析。本篇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梳理,发现以往的研究共包括以下个部分:
 
  《海豚湾》的叙事研究。金炜从时定和风格化叙事,内部案焦与构图、修辞叙事,特效与内涵这三个方面来对《海豚湾》进行假定性叙事分析。
 
  借助影片分析在叙事过程中运用的戏剧性结构手法来分析《海豚湾》成功的因素。作者认为,影片中使用戏剧性结构方法强化了故事性和悬念性,使情节变得惊险刺激、引人入胜,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
 
  从意识形的度来对影片的叙事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整个作品中叙述视角和叙述者是意识形态的拥有者,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对观众进行意识规训。
 
  吴甜以叙事视点为切入口,将《海豚湾》和《海洋》这两部题材比较类似的纪录片放在一起研究。她认为《海豚湾》采用了创作者的视点。
 
  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海洋》这部纪录片则采用了创作者兼具主人公这两种视点来进行叙事,以片中人物感情、理解和认知来叙事。
 
  由《海豚湾》引发的纪录片真实性的思考。朱瑞鸿从现场真实对象价值和反思价值来分析《海豚湾》的记录价值,他认为“记录价值”是纪录片发挥记录本性而创造的价值内涵,是区别于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情片的本质特征与创新标志。
 
  纪录片对于现实的真实,应该涉及到对立双方的态度和立场表示,但是《海豚湾》中镜头始终没有对准作为对立方的日本渔民,影片在介绍日方观点时仅以闪烁的言辞和粗暴的举止来表现。
 
  朱庆超对比《海豚湾》和《与共生》两部纪录片发现,不取纪实拍摄还是虑构搬演,两种行为都不会影响真实性,判断真实的唯一标准是创作者的内心的道德和所处的立场。
 
  关于《海豚湾》主题的探讨。谭泽明,秦玮鸿认为《海豚湾》除了宣传爱护海洋生物,传递呵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揭露日本政府及民众被扭曲的思想和认识,特别是残存的形的帝国心理碍他们不能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对待和处理捕杀海豚的现实。
 
  江晗认为《海豚湾》在意识形态上主观片面地宣扬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价值观上体现了美式文化的双重道德标准,并在话语权力中彰显了美国文化的单向式霸权输出。
 
  周明对日本的“捕文化”的性质和属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日本捕鲸属于历史传统“文化”,但大规模捕鲸不是历史传统,对于“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影片《海豚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3个面,但也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研究角度。宦晓渝从传学说服
 
  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海豚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郭际生从色彩方面对影片进行解读,认为《海豚湾》是一部悲怆的“色彩奏鸣曲”。付文中将杀海的日本渔民和政府官员定义为人类中心主义者,将保护关爱海豚的奥巴瑞等人定义为生态整体主义的体现者,从生态伦理批评的角度解读《海豚湾》。
 
  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既往的研究对本篇论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本篇文章是对影片《海豚湾》进行成功的个案分析。
 
  所以以往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分析的角度,但是在影片主题、拍摄手法、后期剪辑以及社会映射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角度。
 
  并且以往的研究文章很大一部分篇幅较为短小,内容比较浅显,缺乏理论支持,且多从单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鉴赏,这给予本篇文章研究的空间和角度。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纪录片的自由发挥,但是纪录片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化的呈现,创造性的处理。
 
  因此,选题对于纪录片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真实中挖掘故事,从真实中发现美好,如何更具观赏价值,寻找到富有价值和感染力的选题,是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发现的过程。
 
  行话说:“题材选对头,成功就有了一半”。谈到纪录片的选题,不得不搞清楚两个概念:素材和题材按照《海》的解释,素材是指“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即未经提炼和加工的实际生活现象”。
 
  题材是指“文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现象,由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

标签组:

上一篇:电影《复仇少女组》的梗概简介、主题影评分析

下一篇:电影《芝加哥》是一部讲述什么故事的歌舞片?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