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记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提出对诸侯实施推恩令的对策,随即被采纳。
推恩令实行后,兵不见刃地化削弱了地方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统治。
因此,这条政令也被人称之为无解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究竟是什么。
又为什么能够推行下去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势必要先了解一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诸侯割据的削藩难题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周朝所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即由天子将土地、人民等资源按照其功劳分封给各位诸侯。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来的午餐”,得到封地的诸侯同样有一定的义务,那就是:定期朝拜周天子,向其缴纳贡品,根据征伐令出兵等。
不过随着诸子百家的兴盛,诸侯的力量也日益强盛了起来,开始逐渐威胁到周天子的地位。以至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乐崩坏”五霸迭起、七雄并争的乱世局面。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战国七雄最终的胜利者,秦始皇自然也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训,在一统天下后选择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只是这位千古一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想象中的千秋万代竟然落得一个“二世而亡”的凄惨结局。
因此,在汉朝建立不久,刘邦与一众大臣便认为完全奉行郡县制会削弱皇室的力量,从而重蹈秦朝的覆辙。
不过郡县制的优点同样很突出,它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从而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鱼和熊掌若想兼得该怎么办呢?
于是便造就了西汉时期的经典制度——郡国并行制。
西汉建国初期,国内还有诸多异姓王,最出名的当属楚王韩信。
为了保证皇室地位,刘邦将一众刘氏子孙分封为王,更是与群众们做下了“非刘氏不王”的盟约,来保证刘氏江山稳固。
然而这些子孙在拥有自己的封国领土后,并没有如他所预想的那样拱卫中央来保证集权统治,反而萌生了反叛的野心,一时间国内叛乱此起彼伏。
如汉文帝时期,匈奴犯边,为了助长士气,皇帝亲自率兵出征。
这时被封为济北王的刘兴不仅没有帮助刘恒,反而起兵反叛,在国内引起轰动。
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经济实力强盛的吴国,掌握着盐、铜两大发展利器,开始对中央的命令置若罔闻。
面对这种情况,汉景帝一气之下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
下令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政令一经发出,吴国担心自己会是皇帝下一个目标,于是便联合楚赵等诸侯国,发起了世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这场巨大的浩劫让建国不足百年的汉朝深受重创,也动摇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为了挽回局面,他杀掉了提议的晁错。
但是吴楚叛军却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拒绝退兵。
双方在梁城发生大战,在周亚夫出色的指挥和梁城将士的坚守下,这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虽然七国的实力有所削弱,但是汉王朝同样深受重创。
在此之后,朝野上下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日益恢复,但是仍旧存在“诸侯国占地千里,时有违命”的情况。再结合诸侯国常在,而名将不常有的情况,诸侯就成了汉武帝深藏心中的一枚毒刺。
兵不血刃地轻松化解
不过贸然削藩的惨况仍旧历历在目,该怎样兵不血刃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再一次提起了这件事,他上奏说:“古时诸侯国距离都城不过数百里,不管诸侯强大与否都很容易钳制。
但是,现在的诸侯坐拥数十座城池,管辖的土地又远在千里之外,如果放任他们不管,便容易滋生骄奢淫靡的情绪;
如果想要约束他们,又容易让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联合反叛京师,之前削藩所导致的“七国之乱”仍旧历历在目。”
“现如今各国诸侯的子嗣少则几个,多则数十,往往只能选取一个继承世子之位。
其余的子嗣虽然也是诸侯的骨肉,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的封地,这也不符合陛下您所提倡的仁孝之道呀!
希望陛下您能给诸侯这样一个恩泽,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领土分给其余的子女,这样大家都可以得偿所愿了。”
这样一来,名义上施恩于诸侯的其他子嗣,实际上是瓦解诸侯原有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实力。
汉武帝听闻后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国范围内推行推恩令。并且诸侯子女在获得封地后,仍要继续分封自己手中的土地。
从此之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随着诸侯国的封地变得越来越小,他们手中的权利也在不断减弱,对中央的威胁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困扰了汉朝几代皇帝的藩王问题随着推恩令的实施迎刃而解。
看到这里或许也有人会觉得疑惑,我们都能看出这条政策对诸侯的威胁,难道这些从小在政治的尔虞我诈中成长起来的诸侯看不透推恩令背后的目的吗?
如果他们明白的话,为什么没有像反对汉景帝削藩时那样做出反抗呢?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今时不同往日”了。
七国之乱时期,汉朝国力与七大诸侯国的实力都大大削弱,并且汉武帝这条政令更占据了“仁孝”的道德制高点。
不仅如此,这条政令对于原本没有继承权的庶出子弟而言更是一个难得机会,政令的顺利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分封与削藩几乎称得上是历代王朝的必经之路:一个王朝建立之初,想要稳定国家的统治,大都会对功臣或子孙进行分封。
但是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固,这些坐拥兵权和土地的诸侯反而会成为这个国家新的威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晋代的八国之乱都是前车之鉴。
因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诸侯藩王的问题的推恩令,也被后来者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
不过这个政令真的没有对抗的措施吗?其实也不尽然。
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俗话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无解的政策。
同理,推恩令也是如此。想要破除推恩令的桎梏,其实我国早期奉行的一条政策就足以解决,那就是——计划生育。
既然推恩分封的前提是因为子嗣太多,封地不断被割分导致实力被逐渐瓦解,那么如果诸侯有“独生子女”或者“少生优生”的意识,那么他的封地就能始终保持不变了。
这样一来,面临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古代人的生活观念,在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时代,又是以贵族阶级为主的封建时期,让诸侯们奉行现代人的婚俗观念显然有些不合适。
众所周知,古代医疗条件低下,就是一场感冒都有可能夺取一个孩子的生命,更不用说在王侯尔虞我诈的宫宅生活中,孩子的夭折率只会更高了。
如果说诸侯生育多子女又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该怎么办呢?
还有一个非常不人道的对策:那就是分封土地的时候确保只有一个子女活着。
不过这样也存在一种风险,那就是如果这个孩子成年后发生了意外,可能会面临血脉断绝的风险。
大家也知道古人向来对“传宗接代”这件事看的非常重要,为了增加血脉传承的几率,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多子女。
因此,“计划生育”这条政策虽然可行,但是诸侯们却并不愿意冒着风险采纳。那么还有其他的手段解决吗?
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诸侯们可以联合起来反对。如果说诸侯国在政令推行之初没有与中央对抗的能力,那么他们在修生养息之后也可以如同之前的七国一样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这一政策。
除此之外,后世朝代中破解推恩令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稳定江山社稷将几个儿子封王派他们镇守在全国各大要地。
不过他也担心日后会再生事端,便剥夺了诸侯王的封地管理权。
这样一来,只有领兵权的诸侯就不会对中央造成太大威胁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这样也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役和明成祖了。
为什么朱棣能大获全胜,夺得政权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在军队中颇有声望。
因此,推恩令是否无解还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来看。如果它真的是无解的手段,那么为什么东汉末年又再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现象呢?
为什么在汉景帝时期没有推行反而要等到汉武帝时期呢?
因为它的无解只是在于它所处的时代,汉武帝坐拥朝政大权,手下又有卫青、霍去病两员猛将,而诸侯国经历七国之乱后实力大减,再加上人性的助推,自然没有反抗的余地。
标签组:
上一篇:古代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四个人,被骗了这么多年,现在真相大白了
下一篇:吕布:“三姓家奴”的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