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看文网 > 文化阅读 > 文史国学 > 2022-11-08 15:47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智慧的人通常不会让自己陷入可预见的危险之中,或许这就是他们和大部分人的最大区别吧。在历史中这样的智者有很多,可是能够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及时规避即将到来的危机的人却不多。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了聪明人们结局的好与坏。
公孙胜
    很多辅佐他人成事的智囊类人物,虽然机智过人,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准备开始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危险的。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辅助勾践报仇的两个智者范蠡和文种了。范蠡急流勇退,得以善终,而文种最终死在勾践手中。另一个有名的人物就是《水浒》中的公孙胜,他的及时抽身,也避免了丢掉性命的结果。凭借这一点,说公孙胜是梁山真正的智者也不为过。
 
    说起公孙胜,他算得上是这部小说里,早期的主线人物之一了。众所周知,“水浒传”拥有一个略带玄幻色彩的开头,而身披道袍的公孙胜出场时就承续了这种神秘感。话说晁盖救下了在破庙睡觉的刘唐后,没想到这位看起来莽撞的赤发鬼,却带来了一桩“大买卖”——生辰纲。
 
    晁盖被说得意动,发动自己的人脉找来人手,加上吴用的谋划,整个计划基本已经可以随时启动了。正在这时,神秘道人忽然到来,带来一个“旧闻”的同时,还要求分一杯羹。
 
    按照常理,做不良勾当,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况且此时人手已够,准备停当,可以说多公孙胜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或许是怕他坏事,晁盖只好答应他入伙,劫生辰纲的人数也达到了七个人。
 
    可是无论是在“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还是在之后上梁山的冲突里。公孙胜一直跟在晁盖身边,却从没有过出彩的表现。其存在感远远比不上智多星吴用,甚至连阮氏兄弟都不如。这并不是他实力不济,而是此时的公孙胜,一直在观察晁盖——看看他是否值得追随。
 
    而且在晁盖时代,梁山并没有形成气候,也没有遇见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远没到需要公孙胜出手的时候。公孙胜的低调没有持续的太久,因为此时出现了一个威胁到晁盖“政权”的人——宋江。
 
    如果细看小说可以发现,在看到宋江上山之后,公孙胜就借口回家探亲下了山,而且一去不回。貌似他对于这位人人交口称赞的“及时雨”,并没有多么待见。在此大胆设想一下的话,既然身为道人,恐怕公孙胜算到了宋江的到来,对梁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所以提前回避了。
 
    不过梁山遇到会使用道法的高廉后,在战场上吃了大亏,此时的宋江等人想起了应该“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以往那个“透明人”公孙胜,似乎下山后好久都没回来了。
 
    这才引出后来的戴总两次请公孙胜,甚至第二次还拉来了李逵。为什么要请两次?第一次的时候,公孙胜未必不在,应该只是不愿意再和梁山发生关联罢了。没想到秀才遇到兵,李逵的混不吝扰乱了他的生活,此时的公孙胜陷入两难的境地。
 
    遇事不决问师傅,公孙胜问老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拷问自身的过程。如果说当初结识晁盖等人,梁山落草是为了济世救民,兄弟义气的话,一旦预见了将来的梁山易主,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参与事情的发展进程呢?
 
    老师给他的谶言,又何尝不是他对于这件事的内心判断呢——“逢幽而止,遇汴而还”。道家讲究凡事“顺其自然”,不可过满,只要留有余地,就不至于陷得太深,以致无法自拔。
 
    与其说是戴总,李逵靠着梁山的面子,请来了公孙胜。倒不如说是公孙胜想明白了,如何了结与梁山的这份因果——那就是尽力而为,但为自己留条后路。曾头市一战,晁盖中箭身亡,意味着梁山正式易主,包括公孙胜所有人都很悲伤,不过他和别人的悲伤恐怕有些不同——自己预测的悲剧结局成了真,公孙胜的悲伤恐怕在痛失挚友之外,还带着一丝慈悲感吧。晁盖之死,让公孙胜明白了历史的进程无法被改变,要发生的东西是一定会发生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宋江坐稳头把交椅后,对于晁盖的老兄弟还是不错的,排座次的时候,当初和晁盖一起靠“劫道”,为梁山赚下第一桶金的几个人,都被排在前面的“天罡星”里。
 
    公孙胜自己也因为属于无法替代的“特殊技术人才”,被排在第四。虽然当时的公孙胜风光无限,可是他明白,宋江一旦抓稳的权柄,下一步恐怕就是向朝廷显示肌肉,再寻求招安的发展方向了。
 
    此后的公孙胜,似乎又发挥了自己的专长——“隐身”。对于招安他并不反对,但也没有表现出支持,完全是一副服从多数的表现。但不表态不代表没有态度,公孙胜淡化自己的存在感,正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的作法制造说辞——出家人淡泊一切。
 
    在北征辽国之后,班师回朝之前,公孙胜成为了脱离梁山的第一人。表面上说这是老师的叮嘱,可是只要简单想想就会明白。梁山的人得胜之后,无非两个结局:要么作为工具继续被使用,直到这把刀折断或不再锋利;或者就此雪藏,被秘密地处理掉。无论那种结局,都为智者所不取。所谓智者,又怎么会是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人呢?纵观梁山的诸多壮士,真正得到善终的屈指可数。

标签组:

上一篇:晴雯与宝玉同住,晚上睡觉时,她的穿着打扮才叫清者自清

下一篇:《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一、太公建国)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