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看文网 > 人物 > 知名人物 > 2023-08-24 06:07

    安庆市,又名宜城,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市境东南临池州市,东接铜陵市,北接合肥市、六安市,西邻湖北省黄冈市,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安庆地处大别山区与长江沿岸冲积平原之间,长江绕市境东南部流经,中部有皖江及其支流潜水、长河。西南部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中部有武昌湖、青草湖,东部有破罡湖、菜子湖、嬉子湖等湖泊群。安庆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安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皖江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区,“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发展成熟的地方,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因地理位置重要,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喻。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安庆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安徽省安庆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
 
    出身桐城张氏家族,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
 
    1915年,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开创人和领袖之一。1920年起,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初期领袖,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自1958年以来,邓稼先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邓稼先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从1958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 邓稼先编著的论著有《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氢原子核的变形》《关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等。
 
    章伯钧(1895年11月17日—1969年5月17日),安徽桐城人,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早年武昌高等师范毕业,任安徽宣城师范校长,1922年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第九军党代表。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28年在上海与谭平山等酝酿成立中华革命党,1930年同邓演达等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和民主活动,1941年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后,同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香港恢复民盟总部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47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主席。
 
    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交通部部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1969年5月17日因胃癌病逝于北京,骨灰于1982年11月15日被安放进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 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
 
    张英于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以丁忧乞归,期满改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奉旨入直南书房,以备顾问,开清代词臣赐居禁城之先。先后累迁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摄刑部事、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会试正考官、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康熙四十年(1701年),张英以病情加重求罢,诏许致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张英迎驾于淮安(今属江苏),并随驾至江宁,赐御书榜额、白金千两。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复南巡,张英又迎驾清江浦,仍随驾至江宁,赐赉有加。张英壮年时即有田园之思,致仕后,伏游林下,以务农力田自娱。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逝世。
 
    张英在康熙时即有“龙眠五才子”之目,在诗文方面亦有成就。论文重视学问,主张以六经为根底,提倡文章写实,追求古朴、淡雅、自然之美。张英所撰《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是明清时期家训的代表作,融读书之道、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及养身之道于一炉,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堪称中国传统家风传承的典范。还著有《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等作品。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时年六十一岁。
 
    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所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清代文学家。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赦出后隶属汉军旗籍,入值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期,赦出旗籍,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期,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病逝,年八十二岁。
 
    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他以简严精实的文风,在“义法”理论指导下,把古文写得清新雅洁、自然流畅,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清初文坛独树一帜。方苞的思想在后世发展出了“桐城派”散文,方苞也因此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83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2013年10月16日),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吴杭生(1932年2月19日—2003年12月4日),安徽桐城大关镇人,生于浙江杭州,物理学家。
 
    吴杭生于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2月4日逝世。
 
    吴杭生长期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在开创和推动中国超导电性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吴杭生在铁磁与超导共存问题、过渡金属超导电性、超导薄膜、超导临界温度、第二类超导体、约瑟夫逊效应和高Tc铜氧化物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代表作为《超导电性》(上、下册)。
 
    杨石先(1897年1月8日—1985年2月19日),名绍曾,又名允柱,号石先,出生于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怀宁,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杨石先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再度去美国在耶鲁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并代理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1962年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2月19日逝世于天津。
 
    杨石先主要研究农药和元素有机化学,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系统研究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系统地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创建分子生物研究所,开始探索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
 
    孙德和(1911年8月21日—1981年7月21日),安徽桐城人,冶金学家,钢铁工程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德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工程师学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获德国阿享工科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孙德和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积极推进和指导中国第一个氧气转炉厂、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炉外精炼等项目的实验和工程设计。
 
    陈俊愉(1917年9月21日—2012年6月8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安徽安庆,园林及花卉专家,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愉于1940年从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就读研究生;1943年获得金陵大学园艺研究部硕士学位,之后在四川大学园艺系、前农业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复旦大学农学院工作;1947年至1950年就读于丹麦皇家兽医和农业大学,并获得荣誉级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至1957年担任华中农学院园艺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7年至1993年担任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副、正系主任;1993年至2012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名花研究室主任、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任命为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2012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陈俊愉创立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对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创导花卉抗性育种新方向并选育梅花、地被菊、月季、金花茶等新品种,系统研究了中国梅花。
 
    陈新民(1912年11月18日—1992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
 
    陈新民193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曾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考察美国工厂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任第一任院长。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12月23日逝世。
 
    陈新民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宁津生(1932年10月22日—2020年3月15日),出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桐城,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3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宁津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中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中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标签组:

上一篇:近代实验物理学开拓者:伽利略

下一篇:安徽省铜陵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