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成了“厌童”的背锅侠

看文网 > 时事资讯 > 社会百态 > 2023-07-15 10:59

  讨厌儿童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了。
 
  孩子不叫孩子,被叫成“熊孩子”;
 
  高铁上几次三番,出现因为儿童吵闹引起的争端;
 
  韩国的店铺里写着“禁止儿童”的标语;
 
  甚至某地的咖啡馆写着:狗可以进,儿童不能进的要求。
年轻人成了“厌童”的背锅侠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歌词里再怎么唱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一个事实已经出现:厌童风气,正在社会蔓延。
 
  最近将“厌童”再次顶到舆论高潮点的,依旧是我们熟悉的高铁事件。
 
  一网友发微博称,在前往洛阳的高铁上,“儿子刚哼唧两声,路过的乘务员立马近身说,可以带到车厢连接处哄,不然会打扰别人休息”。
 
  博主@苏小懒也发文称,曾有一位网友留言:哈尔滨铁路局某车次,在广播里提到“如果儿童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哄”。
 
  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也有很多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一位4岁的小朋友在高铁上有点闹觉,父母一直在安抚也快要哄睡着;
 
  就在这时乘务员突然跑过来大声说了句“小朋友声音小一点”,孩子又被吵醒;
 
  可就在旁边一位中年男性高声打了很久的电话,却根本无人去管。
 
  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小孩、高铁」等词条;
 
  一边是带娃出行父母的歉意和崩溃;
 
  一边是其他乘客分配到和小孩同车厢的吐槽。
 
  甚至在网上只要吐槽熊孩子吵闹的帖子,都会收获大量共情的留言。
 
  小孩成了比在公共场合高声打电话、公放短视频更可怕的存在;
 
  而在公共场合整治熊孩子的帖子,也成了当代互联网爽文,常会拥有大批流量。
 
  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大家对小孩的容忍度都在逐步降低;
 
  父母带幼子乘坐交通工具,甚至出现在公共场合都是原罪。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刚刚成为母亲不久,在带着孩子坐高铁回老家的时候,被提醒站在车厢连接处;
 
  当时,车厢连接处挤满父母和老人,他们挺着酸痛的手臂抱着小孩,目的就是要让小孩睡着不再吵闹;
 
  眼神交汇时刻,都是父母们无奈且疲惫的苦笑。
 
  厌童情绪也不只存在于高铁之上。
 
  有人看到常去的店铺里有小孩,就会莫名心烦;
 
  有人买饭、租房时,发现邻居家有小孩都会开始犯难;
 
  甚至成年人去游乐园,都会因小孩太多怒翻白眼。
 
  某乎上曾有一篇名为「特别憎恨厌恶小孩」的帖子。
 
  有人讨厌小孩到了恐惧状态,路上有人抱小孩都不敢多看一眼,甚至多次产生伤害小孩的想法;
 
  有人成为小学老师,但路上遇到小孩都绕道走,甚至看班里学生也会生理性想吐;
 
  有人会喂养流浪的猫猫狗狗,会出手制止校园霸凌,但是对小孩却眉头紧皱。
 
  里面的留言似乎都已经到了厌童的极端,也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
 
  人们对不讲素质的中年大汉不管不顾;
 
  对心智和行为能力还不健全的小孩重拳出击;
 
  对流浪的猫猫狗狗爱心满满;
 
  对遇见的小孩愁云满目;
 
  厌童时代真的来了吗?
 
  其实,厌童从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只不过在今天格外凸显。
 
  有人把其归因于当下低生育率的环境;
 
  认为很多选择不婚或不育的年轻人,无法和有娃的父母们共情。
 
  我无法认可这种说法,这个锅也不该由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来背。
 
  当下社会大家的压力都挺大的、精神状态也挺堪忧的;
 
  上班加班的、没班失业的;
 
  省吃俭用攒钱的、没钱渴望中彩票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工作好几年的不到35岁就被毕业;
 
  想恋爱的找不到对象,有对象的亲密关系里一火车问题;
 
  以前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现在是凑合过吧还能咋地;
 
  以前小孩代表着新生和希望,现在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也看不到希望。
 
  如此生活还没到三十年,大厦都摇摇欲坠了。
 
  众生皆苦,这也导致了我们对区别于自己的群体,有了零容忍的态度。
 
  也正因如此,如果非要求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体谅吵闹的儿童,就成了道德绑架。
 
  而在道德绑架背后,是部分失职的家长,和紧缩的公共空间。
 
  当我问及我身边的年轻人“是否讨厌小孩”的时候。
 
  大多数回答都是:小孩是无辜的,但是讨厌他们身边放任不管的家长。
 
  朋友小白就曾在高铁上面对小孩吵闹时,和家长沟通,但换来的却是三个字:管不了。
 
  还有些家长虽然管了,但教育方式令人堪忧;
 
  一味训斥,甚至动手直接开打,让小孩哭得更大声。
 
  尊老爱幼的道理,其实我们都懂;
 
  小孩心智和行为能力还未发育完全,抱在怀里的婴儿表达情绪只能啼哭;
 
  3、4岁多动时期的小孩,在高铁那种长时间密闭空间里,大人都很难忍受,何况是儿童;
 
  带娃出行的家长们承担着监护人的责任,确实是应该正确履行义务。
 
  但我也能理解,带娃出行的确困难。
 
  孩子情绪多变需要安抚,即使家长尽心尽力,也很难面面俱到。
 
  同时,在最近的“厌童”讨论中,我也看到不少让年轻人“忍忍”的呼吁;
 
  “忍忍”这词,我们都听过很多遍。
 
  这是我们善用的解决手段,不是压抑自己,就是压抑别人。
 
  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年轻人用加班与调休换来的出行,和小孩出行的时间相撞。
 
  时间的重叠,导致空间的紧缩。
 
  公共空间的紧缩,带来了矛盾的激化。
 
  而要想解决矛盾,不是去要求小孩始终闭嘴、父母一味管教、年轻人无尽忍让。
 
  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公共空间的紧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铁上,车厢小时间长,乘客都待在一块,小孩再吵,难免会让焦虑蔓延;
 
  商场厕所里,异性父母带娃如厕也总是不方便;
 
  如果我们将高铁车厢合理分类,会不会更好呢?
 
  如果我们设置家长带娃专用卫生间,会不会更便利呢?
 
  “用专用区,代替禁止区;
 
  用合理划分空间,代替彼此情绪压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解决人。
 
  并且如果我们留心就能发现,在城市里,孩子能去的地方太少了;
 
  官方景点以宣传文化为主,非官方空间又以盈利为目的;
 
  孩子缺少能真正玩耍休闲的空间,无处可去,无物可玩。
 
  我们的城市太缺少“儿童友好区域”了。
 
  正如博主@荞麦chen说的:
 
  “公共空间里大人如何跟孩子相处,不仅仅是我们个体要去考虑的;
 
  实际上是整体城市的规划者要考虑的。”
 
  我们生活的空间,不是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
 
  鸡有鸡舍;猪有猪圈;人与人,共存于公共空间。
 
  思考如何健全完善公共空间,比个体互害与无尽的争吵,更重要。

标签组:

上一篇:女人告诉你:要是穷不如***

下一篇:突发!网红米娜爷爷返回土耳其做手术,因免费医疗让网友羡慕不已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