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十上不第”,长相丑陋,一句诗成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古代史 > 2023-03-13 14:30

    罗隐可谓年少成名。小时候的他就表现出比同龄人更高的才情和天赋。不过有些事情往往是这样,历史上的那些神童往往在成人之后便没有了大的作为。罗隐也是这样。罗隐的诗大都是咏史诗,这跟他所处晚唐那个特殊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用咏史诗来描述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短短11个字的评价,便可以看出罗隐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爱好就非泛泛之辈。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确有报国之志,对于仕途他是充满渴望的,只是科举这道关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7岁的罗隐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可惜落榜了;一直到46岁,他第10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名落孙山。在唐代诗人当中,像这样10次科考不中的,罗隐是独一份。
 
    在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之后,罗隐一气之下将自己的名字罗横改为了罗隐。一个“隐”字,也将他心灰意冷的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罗隐在考试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十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不过结局真的挺尴尬。这件事史称“十上不第”。
 
    理想很丰满,不过现实很骨感,55岁的罗隐不得不辞别考场,另做他图。如果换作他人,在遭受这样的打击后,说不定会一蹶不振,自怨自艾,但我们的罗隐却不是这样。
 
    罗隐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他对自己的境遇没有感到愤懑,反而坦然接受。此后,他收拾心情,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游历生活。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罗隐不但可以自我排遣,还经常深入百姓中间,体悟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这首《蜂》的后面两句,也成了千古佳句,历来备受推崇。
 
    罗隐的诗大都有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意味。乾符六年,黄巢领兵起义期间,他北上受阻,最后隐居九华山,期间写了《感弄猴人赐朱绂》。他在自嘲自己科考的同时,也对当朝的皇帝予以抨击,这便注定了科举之门不会为他再敞开。
 
    不过,罗隐内心深处还是对仕途充满希冀,而他的才华最终为他捡来一块敲门砖。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苏、福建,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光启三年,罗隐归隐江东,做了吴越王钱镠的幕僚。
 
    罗隐10次落榜,并非他的文章不行,而是他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孤傲性格,让官场那些人很不舒服。
 
    《唐才子传》中形容罗隐:“恃才忽晲,众颇憎忌”。
 
    在主考官面前,这个爱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才子,其实就是一个穷酸秀才,但罗隐每次败北,却没有一次吸取教训。
 
    试想,他那种批判性的文章,极尽讽刺之能事,怎么能迎合阅卷人的口味?自然被判低分。在考试之后,罗隐还没等到放榜,就开始对官场评头论足,人送外号“嘴炮王”。
 
    科举向来是一条艰辛之路,鱼跃龙门虽然跟才学有关,但往往不是必要条件。杜甫、李商隐、孟郊等人科举之路都不顺,不是屡试不中就是到了晚年才拔得头筹。但上苍似乎对罗隐尤为不公,在给了罗隐绝佳诗文天赋的同时,却又强加给了他一副丑陋的相貌。
 
    别人冠名都是“某某才子”,到了罗隐这里就是“钱塘丑才子”,或者说提及这个名号,都晓得指的是罗隐。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罗隐相貌平平也就罢了,在学富五车的情况下,仍然被人以“丑”定性,说明罗隐的相貌确实不招人待见。
 
    当年,罗隐的才学得到了宰相郑畋的赏识,而他的女儿在听说了罗隐的故事后,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才子也是倾慕有加。尤其是罗隐的一句“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让一个未出阁的女子浮想联翩,恨不得让罗隐立马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可当宰相父亲带着罗隐来到府中时,藏在珠帘后的郑家小姐,一看之下大失所望,此后罗隐的诗歌在她面前也变得黯淡无光起来。
 
    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
 
    相貌丑陋、官场失落、情场失意,罗隐似乎只剩下诗词方面的成就。他的诗没有李白、杜甫那样涉猎广泛,罗隐在咏史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流传至今的大概有90多首。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蜂》,还有一首诗也广为流传,其中一句更是为现代很多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
 
    这首诗就是罗隐屡考不中后的有感而发。
 
    大意是,得到时就放声高歌失去时就由他而去,不理愁恨依然心情舒畅。今天有酒就喝个痛快,明天的烦恼事明天再去烦愁吧。
 
    罗隐通过这首诗,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丑恶的现实,批判朝纲的腐败。诗的第三、四句乃千古名句,成了现代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恐怕是一千多年前罗隐没有想到的。
 
    罗隐不是摆烂,不是活给别人看,而是内心豁达乐观的直抒胸臆。生在晚唐,有如此之心境,着实难得。

标签组:

上一篇:中国秦朝的“烂尾工程”,荒废了2000余年,却成为了世界奇迹

下一篇:清朝发型真是“阴阳头”?别被影视剧骗了,真实发型一言难尽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