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胡适,任驻美大使时,为何差点动手打美国国务卿?

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近现代史 > 2023-03-05 16:01

    新文化运动对旧中国来讲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当时的大部分中国百姓还处于沉睡当中,于是一众激进的革命者和学生、工人希望以流血和牺牲、以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来将民众唤醒。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但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的态度总是颇有争议。温吞、退让,甚至可以说是软弱可欺。
胡适
    事实上,胡适的“好脾气”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资料上来看,他就是一个温润如玉,儒雅端方的学者。
 
    也正是如此,在那种大环境下,胡适的态度一直为人所诟病,人们评价起胡适,总觉得他过度的专注于学术,缺少了那么革命者的血性。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胡适,在任职驻美大使时,竟然差点动手打了美国国务卿!
 
    而胡适彼时的态度,每每令当时的国务卿赫尔回想起来,都庆幸“小个子的中国人”还有一丝“文学家的素养”。
 
    爱国思想各有不同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此之前,胡适的主要工作是教书和学术研究,鲜少参与政治。
 
    面对当时的混乱的战争局面,胡适曾自嘲自己说真话政府不爱听,说假话自己又张不开口,索性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文人。
 
    但当日军的侵华战争疯狂袭来时,一向不参与政治的胡适也没有办法置身事外了。
 
    他认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多年来军事、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处于“无主”状态,有志之士纷纷为中国寻求出路,经济发展缓慢,且多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军阀之间相互私斗,国力衰微,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无法与日本相抗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武力对抗,会白白造成很多没必要的死伤。
 
    面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胡适认为最理想的对策应该是忍耐,等待翻身的机会,他相信国际舆论和国际协定会对日本产生约束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有一点文人的理想主义了。
 
    毫无疑问,这个说法被当时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百姓所不齿,但是却引起了上层领导、政客们的注意。
 
    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蒋介石深感抗日的困难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在背后给予日本的援助。
 
    当时美国对外虽然表示中立,但是与日本的贸易往来没有中断,不断的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卖给日本。
 
    面对这种局面,蒋介石决定派人去美国进行游说,希望美国能够放弃与日本的合作,转向对中国进行援助。在选择这个战时外交官人选时,蒋介石看准了在美国留过洋的胡适。
 
    胡适在1910年就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读书期间在美国发表过多种学术研究,回国后也与美国的学术界有着很深的来往。他的老师,著名的哲学家杜威先生来华做学术交流时,一应事务都是由胡适来负责。
 
    作为一个中国人,胡适在美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一向回避政治的胡适,面对这样的工作,一开始是拒绝的。但看到山河破碎下苦难的中国百姓,胡适对自己当时发表的“忍耐”言论也产生了动摇,最终决定接下这个重任。
 
    对此,他自己不禁感慨,追求了20年的自由生活,就此结束,或许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虽然他只是一个文人的,但是到了该担起责任的时候,他也从未选择退却。
 
    出发前,他对当前的局势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认为能够说服美国的突破口就在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
 
    如果日本攻占了中国,下一步很可能就会攻占美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
 
    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怒怼美国国务卿
 
    1938年7月26日,胡适以驻美大使的身份前往美国。
 
    到达美国之后,胡适立刻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在美国各地展开演讲。
 
    胡适的演讲幽默风趣、又旁征博引,吸引了美国各阶层人们前来,大家纷纷被这个东方知识分子的风采所吸引,这使得胡适在美国群众中声名大噪。
 
    他详实的论述了日本的侵略属于纯粹的无理行径,痛陈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让美国群众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现状,在群众中获得了很大的舆论支持。
 
    胡适并非专业的外交人员,他不懂得外交上的机巧噱头。但正因为如此,他以一个儒雅端方的学者身份更能让人感到真诚和善意,这也为他的首次外交工作获得不少的加分。
 
    胡适在美国制造的舆论很快引起的日本的注意,日本派出了三个驻美大使来对胡适进行反击。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美国政府就不能不加以过问了。
 
    没过多久,胡适就得到了时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面对这个小个子的中国文人,罗斯福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胡适代表中方表达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分析了日本觊觎美国远东殖民地的迹象,并提出了中国需要美国援助的迫切诉求。
 
    罗斯福耐心的听完了胡适对于目前局势的分析,并答应会认真的考虑。
 
    这次会面后不久,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赫尔就约见了胡适,他向胡适递出了一份协议的草案,那是一份美国和日本打算签订的协议草案。
 
    无疑,美国与日本的合作会使中国的抗战走向崩溃。胡适看完草案后震惊的浑身发抖,他拍案而起,因用力过猛几乎撞到了赫尔的鼻子。
 
    赫尔吓了一跳,赶紧后退了两步,一不小心撞翻了身后的花瓶。听到瓷片破碎的声音,门口的安保人员立刻冲进了房间。
 
    见到有人荷枪实弹的进来,被愤怒冲昏了头的胡适才稍稍冷静了一点。
 
    赫尔真怕这个中国男人会把自己暴打一顿,但是胡适没有。他已经恢复了自己的文人本色,只是希望赫尔再考虑一下中方的请求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因为一向睿智的他又找到了新的游说对象。胡适很快联系到了当时驻美的的英国大使,希望能够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面。
 
    成败就在此一举,没想到胡适真的赌赢了。
 
    当时的英美本就是利益一体,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丘吉尔比罗斯福更加具有战略眼光,他接受了胡适的建议,立刻与罗斯福展开了商议。
 
    有了丘吉尔的支持,罗斯福否定了即将与日本签订的协议,这让日本陷入了疯狂的愤怒中。
 
    很快,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没有丝毫犹豫,美国立刻对日本展开了反击,日本分身乏术,中国的抗战局面有了根本上的扭转。
 
    后来有政治家认为,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行为是受到了胡适的间接刺激。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胡适作为一个业余的外交官,出色了完成了他的任务。
 
    多方游说,协助借款
 
    为了祖国尽快的取得抗战的胜利,必要的经济援助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胡适任职驻美大使的四年间,他协助陈光甫从美国争取到了两笔借款。
 
    第一笔借款是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
 
    当时中国的抗战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庞大的军费开支让蒋介石头痛不已,于是向美国借款问题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外交问题。
 
    为了成功取得借款,蒋介石曾多次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而罗斯福和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摩根索也有意帮助中国度过这次难关。
 
    意愿上了达成了一致,下一步就是选择用什么来抵押借款和谁来处理这次借款。
 
    首先摩尔根提出要中国的银行家陈光甫来负责这次的借款事宜。在之前,陈光甫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曾于摩根索商讨过中美白银协定的事宜,双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的借款事件再由陈光甫出面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选择抵押物时,陈光甫选择了桐油。当时中国是世界出产桐油的大国,大部分国家的桐油都要从中国进口。
 
    生桐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熟桐油则是枪支机械的保养品,这在战时是相当重要的战争资源。确定好这两项基本问题,陈光甫提出了借款1亿美元的请求。
 
    虽然罗斯福和摩根索已经同意了这次借款,但美国国务院却表示拒绝。美国国务院认为,美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几率很低,援助中国对美国并无益处。
 
    这让陈光甫感到万分困难,而当时协助陈光甫促成此次借款的外交官就是胡适。
 
    面对美国内部意见的不一致,胡适于陈光甫四处游说,声称中国的独立对美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与当时游说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观点如出一辙。
 
    陈光甫与胡适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人人见了都要敬重几分,而现在却要处处陪笑求人。
 
    对此二人万分无奈,都说如果不是为了国家,绝不肯来受这气恼。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商定,美国进出口银行决定拨款2500万美元用于购买中国的桐油,桐油借款终于达成。
 
    虽然与当时的1亿美元相差甚远,也解了当时中国的燃眉之急。有了这笔借款,大大增加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这对当时的中国是意义重大的。
 
    然而不到一年,这笔借款就已经消耗殆尽,无奈之下胡适与陈光甫又积极奔走,促成了第二次滇锡贷款。
 
    在商定滇锡贷款之时,恰逢罗斯福为了繁荣经济,计划拿出巨额资金用来贷款。对于陈光甫和胡适来讲,这就像是上天掉下来的馅饼一样幸运。
 
    这次经过商议,国民政府和陈光甫决定用锡矿、钨砂来作为抵押物,锡矿和钨砂是半导体通讯和武器制造的重要原料。
 
    用这两种有色金属作为抵押物,陈光甫和胡适顺利的借到了2000万美元的贷款。
 
    虽然这次与美国的交涉非常顺利,但是在国民政府内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孔祥熙认为这笔借款数额太小,而诸多的借款条件又甚是苛刻,提出取消这次借款。
 
    消息传到美国后,陈光甫和胡适感到十分难堪。
 
    他二人先稳住了美方代表,保证一定会促成此次借款。一方面又向国内解释这笔借款来得如何艰难,现在战时吃紧,这笔钱又有多么重要,几番商议,二人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智慧才促成了此次借款的顺利完成。
 
    流言纷纷,功成身退
 
    虽然胡适在美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圆满的胜利,但关于他在美国的种种流言,一直都没有停止。
 
    其中之一就是胡适在位期间在美国、加拿大多所高校演讲,四年以来获得了27个荣誉博士学位。很多人说他是以国事之名,行沽名钓誉之事。
 
    当时的中国银行行长宋子文,更是为此专程来到美国,代表蒋介石提醒胡适,不要过多专注于自己的名誉,多管管正经事。
 
    这表示蒋介石已经对胡适产生了不满。
 
    正在这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不幸逝世,于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直出现了空缺。院方希望胡适能够担任这一职务,蒋介石顺水推舟,有意想让胡适回国。
 
    一面是胡适即将卸任驻美大使的谣言纷纷传来,一面是宋子文开始有意排挤。
 
    宋子文甚至公开向蒋介石表示,如果想得到美国切实的帮助,单纯的游说是不行的,需要真正的外交人才才能掌控全局,对此蒋介石没有反对。
 
    面对如此难堪的局面,胡适也是愤愤难平。他指责作为部长的宋子文故意对他回避蒋介石由国内发来的电报,称自己的职位被架空。
 
    作为外交官的职位被架空,但卸任的正式文件却迟迟没有下发。
 
    后来,胡适主动辞去了美国大使一职,也没有接受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职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只有教书和学术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面对胡适的离去,美国政界难掩惊讶之色。那个差点被胡适暴打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公开在演讲时称胡适是最有能力的外交官。
 
    1947年,国民政府再次提议由胡适担任驻美大使,被胡适再次辞谢。
 
    胡适的晚年颇为凄凉,他一生与妻子江冬秀育有一女两子,女儿在年幼夭折,幼子也在中年时不幸丧生,陪伴在他身边的只剩下长子一人。
 
    而胡适本人也在1962年的一次酒会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当晚去世。
 
    胡适的一生致力于新文化的宣传和白话文的倡导,解决中国普通百姓读书难的问题,对中国文化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为人谦逊,待人友善,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如果说作为一名政治家,对胡适的政绩可以有诸多争议。但是作为一名学者,一个文学家,胡适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名士。

标签组:

上一篇:已经过去100年,你还不知道“五四运动”多么牛?

下一篇:民国时姨太太各个美艳,建国后如何处理的?她们去了哪里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