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河:曾与长江、黄河齐名,享受最高祭祀,为何现在却消失不见

看文网 > 旅游 > 旅游趣闻 > 2022-11-21 19:54

    一提到大河,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的是黄河的波涛骇浪,长江的气吞山河,或者是淮河的连绵不绝,却极少人知晓济水河这条河流。
 
    当然,这条河流已经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很多人不知道,曾经,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河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四大河流,称之为四渎。渎在古代解释为是有独立源头并流入大海的河流。
济水河
    长江、黄河称之为读,自然无可争议。但是淮河、济水河又何德何能称之为渎呢?
 
    当今的淮河早已变成了一条小河,没有自己的入海口,只能通过长江水流入大海。
 
    而济水河更甚,在中国河流的板块当中,几乎找不到济水河的存在,更是完全找不到济水河的河流走向,更不知它从何来,去何处?
 
    那为什么古代可称作四渎中的淮河、济水河却沦落成如此下场呢?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次又一次侵占了淮河的入海口,将淮河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甚至于将济水河从中国古代四大河流当中彻底除名,依稀只能在古典书籍当中找到济水河存在的痕迹。
 
    那为何淮河尚且可以幸存于世,而济水河却是被黄河侵占渣都不剩,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呢?
 
    济水河源头,四渎之一
 
    据史书《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记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足以能够证明济水河在历史上是真正存在的。
 
    而济水河发源王屋山,水源为地下水,北靠太行山,西、南方向背靠山脉,东边华北平原,形成了一个三面靠山,东边开阔的地势地貌,形成大面积的受水面积。
 
    得天得厚的地势条件,让济水河能够被人称之为渎,并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称之为四渎。
 
    可如今中国河流只剩下四渎当中的三渎,长江、黄河、淮河,唯独不见北边的济水河,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缘由呢?
 
    《山海经》中记载济水河的源头在王屋山,向西北流,注于秦泽。
 
    虽然山海经的整体内容上存在很大争议,有着数不清的志怪小说,但书籍记载济水河地理位置却是非常客观。
 
    并且在《水经注》《梦溪笔谈》等史书记载中,也证实济水河发源地为王屋山的太乙池,也就是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
 
    而这里流传着一个济水河名称的神话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时,大禹来到了河南省的济源市,望见王屋山的太乙池水不断外流,却始终不往下流,造福黎民百姓。便忍不住询问躺在水底的水神。
 
    而当时的济水河水神向大禹诉苦,并非他不想造福黎民百姓,而是山山相隔之下,让水流寸步难行,只能往外流,而不往下流。
 
    大禹当时就为济水河水神出了一招,既然不能够往下流,那就往地底下流,直到平坦的地方再钻出来。
 
    这两个地方也就是龙潭寺和济渎庙,由于水源是从地底下所钻出来的,当地百姓一开始称之为挤水,后因为这是水源,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名称济水河。
 
    而济水河似乎也有一个与神话传说相映照的一个特色,就是三隐三现。
 
    据《水经》史书记载,济水河水源来自王屋山,水源朝向东、南方向潜至地底,汇入地下水,在济渎和龙潭两个地方纷纷涌至地面,形成河流,这是济水河当中的一隐一现。
 
    济水河慢慢向东流去,涓涓小流满满汇入黄河之处,形成沼泽,而正是清册见底的水流汇入泥沙满地的黄河当中,却“出淤泥而不染”,清澈流出,这是济水河中的二隐二现。
 
    济水河继续向东流去,分别汇入几个沼泽,而几个沼泽有互通有无,汇入溢出后继续向东流去,也就是济水河中的三隐三现。
 
    济水河的神奇之处在于此,济水河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险阻,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奔向一个目标,汇入大海。
 
    人何尝不是,只要坚定一个目标,朝着方向前行,何尝不会像济水河三隐三现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济水河不仅有这神奇之处,它还孕育了许多文明,可谓称之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古代以来,由于济水河水流平缓、惠及百姓,对比水流喘急、泥沙遍布的黄河来说,济水河简直可以称之为人们生活的理想之地。
 
    而济水河、黄河两条大流之间的广大区域就是古代九州当中的一洲,在这里形成了众多支流。
 
    古代的水为万物之源,济水河这片区域很快就成为了百姓聚集的地方,在此定居,生活,也就有了后世让人惊艳的文明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明。
 
    济水河流域也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人们或许对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的典故耳熟能详,却殊不知他治理的水源就是济水河,甚至一辈子都奉献于此。
 
    夏朝、商朝便是从此地发源,与长江、黄河、淮河享受着当朝的最高祭祀。
 
    秦统一之后,对于大河的祭祀习俗仍保留下来,甚至在秦朝的基础上,历朝历代还在济水河流经地域建造寺庙甚至在济水河当中建造寺庙,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
 
    可为何这么深受朝代尊重的济水河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呢?
 
    这一切都归咎到黄河改道。
 
    济水演变,黄河侵占
 
    济水河本是泱泱大河,拥有无限支流,汇入而成,并且凭借它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山体阻碍,换其道行之,仍可以奔赴大海。
 
    《尚书·禹贡》中大禹治水中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太乙池,从河南济源出发,经过荥泽后,流入山东省,流经菏泽、巨野,行程2800多里,流入渤海。
 
    而济水河发源地在于黄河之北,所流经区域则是黄河之南,而黄河改道,一次次南移后,彻底将济水河的流域冲垮,变成了黄河流域。
 
    黄河两岸土质结构疏松,易受侵蚀,夏秋季节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各支流将泥沙大量淤积,遇上暴雨天气水流会带着泥土冲向下流。
 
    长久以来,黄河下流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抬高,形成悬河,一旦遇上暴雨天气,极容易造成了黄河下流决堤,直接泄洪。
 
    为此,历代统治者为了黄河治理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整治。
 
    战国时期,魏国围绕当今的开封地区修建水系,连通黄河、淮河、济水河的重要水道。
 
    而这个水道便为黄河抢占淮河、济水河提供了有利之机。
 
    西汉中期,黄河在山东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堤决口,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但当时统治者堵口失败,让黄河直接在河南濮阳开辟了一条新的河流。
 
    这条新河流让黄河开始决断济水河,抢占济水河流域。
 
    西汉末年,黄河决堤让两岸流域的人民遭受大灾,冲毁了众多田园村庄,为此,王莽于魏郡(今河北大名东)修筑水利设施,却造成了六十多年的洪水泛滥。
 
    济水河流经的荥泽深受其害。
 
    荥泽淤积严重,泥沙堆积,黄河多次决口后,在下游选择河道入海,大量水流涌入济水河、汴水河,直接冲塌了济水河两河河岸,还造成了三条水系水流混流,黄河彻底挤占了济水河道。
 
    黄河挤占济水河道,济水所供给的荥泽缺少了水源,而荥泽长久被黄河泥沙淤积,缺少水源,被迫成为平地。
 
    北魏时代,《水经注》记载,济水河又有北济、南济之分。
 
    济水河从王屋山出发,向东北出发,汇入大海,称之为北济;从王屋山出发,流经荥泽向东南方向流入淮河,称之为南济。
 
    可随着历史推移和地貌变迁,济水河的南济河、北济河逐渐消亡,济水也就不复存在。
 
    唐宋时期,黄河泥沙淤积,不断冲刷下流河岸,黄河不断向北摆动,而济水河的支流被黄河阻拦,无法汇入被黄河淤塞消亡的荥泽,只能被迫向南流入淮河流域。
 
    而黄河的北移、荥泽的泥沙淤积,让南济河没有水源,随着时间推移,南济河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慢慢被其他水系所侵占,南济河也就此消亡。
 
    但北济河仍然存在于世,并未消亡,但随着黄河改道,逐渐向南移,抢占了北济河的水源,北济河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清朝时期,黄河在兰考铜瓦厢(今河南地区)大决口,洪水泛滥,大量洪水冲向济水支流,但因为济水河水源纤细,坡度平缓。
 
    面对黄河的来势汹汹,济水河完全抵挡不住,只能被迫“委曲求全”,自力更生,向东北方向汇入大海。
 
    北济河沿途流经区域的巨野泽,黄河的泥沙淤积逐渐将巨野泽“移成平地”。
 
    随着黄河的多次改道,洪水泛滥之后,终于将济水河的水道彻底侵占,将济水河作为黄河的入海水道,济水河水道成为了黄河水道。
 
    北济河也就此消亡,济水河就此在中国地图上消失,再无立足之地。
 
    黄河的南北摆动将济水河来回拖拉,被迫摆动,而济水河只能受黄河控制,水源时断时续,时有时有,造成当地区域极大的影响。
 
    但济水河的消亡并非只有自然原因,也存在人为原因,甚至人为原因推动了济水河消亡的一大步。
 
    济水河消亡,生态恶化
 
    黄河决堤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尽管统治者都修筑水利设施,却没有找到黄河决堤解决的办法。
 
    有的朝代修建水渠,进行改道,却反倒将黄河越推越远,抢占济水河水道;有的朝代弃而不治,任由黄河决堤,冲毁无数村庄。
 
    试想统治者及时去治理水患,堵住堤坝,能否挽救更多人的性命?洪水泛滥是否会得到整治?
 
    有的朝代为了经济发展,利用黄河运输水运能力,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去维持黄河续航能力,却对济水河弃之不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济水河只能被迫消亡。
 
    如果统治者多重视一点济水河,发展济水河的运输能力,或许就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济水河的存在,而不只是在古典书籍找河流。
 
    但这一切也仅仅只是如果,济水河早已经消亡,可是济水河消失之后,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济水河消亡,削弱山东、河南两省份的洪涝排泄能力,缺少一条可以直接入海的水系河流。
 
    同时,之前生活在济水河流域的两岸人民,对他们的农业、畜牧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济水河被黄河泥沙所冲击之后,携带的泥沙淤积,经常济水河流过的区域土地沙化,植被大量枯萎凋谢。
 
    随着历史迁移和地势变化,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天气炎热造成蒸发旺盛,造成河流两岸区域缺少水源,前往其他地域生活。
 
    尽管如此,济水河仍然所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曾经与黄河共写中华文明。
 
    早在《诗经》当中便有吟咏济水河的诗词歌赋,曾经写明一位女子为追求爱情,苦苦等待的心路历程。
 
    济水河的三隐三现多受文人志士所夸奖,赞美济水河不与浊流为伍,保持清白优雅的诗词数不胜数。
 
    济水河两岸流域所孕育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文化都能在史书典籍当中找到依存,并为后代所借鉴、学习。
 
    同时,济水河的祭祀文化也在历朝历代所推崇。
 
    早在夏商时期,关于济水河的历史事件就数不胜数,并在民众当中所宣扬,传播,早已深入人心。
 
    隋唐以后,统治者更是在济水河流域建立济渎庙,为济源神封官加爵,每年进行拜祭。
 
    明朝是将济水河奉为北渎大济之神,清朝更是每遇上重大历史事件,总是祭拜济水神,祈求风调雨顺。
 
    而如今河南省济源市的济渎庙便是保存最完整的祭祀济水的庙宇,拥有唐、元、明、清等朝代的丰碑,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尽管济水河早已经消亡,在中国地图上消失,可是济水河所带来的文明却不会消失,所建立的建筑、石碑仍然铭记着济水河曾经存在,带给人们极高的价值,供人们所研究。

标签组:

上一篇:宋朝时就存在的九龙城寨,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英国警察都不敢招惹

下一篇:蒙古国距中国最近的县城:可使用人民币,向中国买电还试图再买水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