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俗名野鸡脖子、竹竿青等。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有毒蛇类。体型中等偏小,头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颈背正中2行背鳞间具1个纵行浅凹槽。体侧斑纹两色间隔。通身背面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底色变异较大),体前段两侧具常呈方形的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则渐趋消失。
栖息于山地、农田、水边及林地边缘。日行性。以鱼类、蛙类、蟾蜍等为食。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且竖起。分布广泛,中国除新疆、海南、西藏等省区外,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
通身背面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底色变异较大),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则渐渐消失;头背绿色橄榄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上唇鳞污白色,鳞沟色黑,眼正下方及斜后方各有一条粗黑纹,十分醒目;体、尾腹面前段灰白色,散布灰黑色点斑;后段渐呈黑色。
体型中等偏小。观察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094 (917+177) 毫米,雌性1287 (1108+179) 毫米。头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颈背正中具1个纵行浅凹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颊鳞1枚;眶前鳞2(1)枚,眶后鳞3或4枚,个别一侧为2枚,颞鳞1(2)+2(1)枚,个别一侧后颞鳞为3或4枚;上唇鳞7枚(2-2-3式)或8(2-3-3式,个别为2-2-4式或3-2-3式);下唇鳞9(8~10)枚,前5(4)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19-19-17(15)行,全部具棱或仅两侧最外行平滑;腹鳞144~188;肛鳞二分;尾下鳞38~74对;上颌齿每侧20~21+2枚,最后2枚较大。
栖息于海拔30~2200米的山地、农田、林地边缘等。多出没于有水草之处或农田、水沟、池塘等多蛙、蟾蜍的地方,也见于远离水域但潮湿多草的山坡。
以鱼类、蛙类、蟾蜍等为食。人工饲养下可吃蛇而拒食投喂的鸟、鼠。室内饲养观察到还可食中华大蟾蜍和泽蛙,4龄蛇一次可食黑斑蛙2~3只;吞食时主要从蛙的头部开始,历时约30分钟。野外亦见到先吞食蛙后肢的现象。性情较为温顺,除伸手捕捉,否则很少伤人。受到惊扰时常体前段膨扁且竖起。多于白天活动。
虎斑颈槽蛇分布较为广泛,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广东(仅见于乳源、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中国以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
标签组:
上一篇:眼镜蛇简介
下一篇:绿蔓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