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续光武帝的中兴之治,不仅使得国力更为强盛,还遣使西域,恢复了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引入佛教,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他的统治下,东汉王朝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子凭母贵 荣登帝位
刘庄能当上皇帝,他的母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庄的母亲很有名,名叫阴丽华,是新野的豪门千金,生得美丽,艳名远播。刘秀对她一见钟情,曾感言“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在29岁时,娶了19岁的阴丽华为妻。得偿所愿的刘秀对她很是喜爱,即使后来做了皇帝也未改变。
刘秀30岁时,正在河北征战,为得到权贵的支持,他又在真定娶了定恭王的外孙女郭圣通。对这个政治联姻的妻子,刘秀自然不喜欢。后来刘秀做皇帝,要立皇后了,他想立阴丽华为后,而这时政局动荡,他的地位还不稳,仍然需要实力强大的贵族支持。虽阴丽华也出生豪门,但郭圣通家族势力更显赫,而且郭圣通此时已经生有一子,而阴丽华还未生育。多方思虑后,刘秀立郭圣通为后,阴丽华为贵人,郭氏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尽管阴丽华只是个贵人,但刘秀与她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最多,有时出征也带着她。刘庄就是建武四年,阴丽华随刘秀出征彭宠,到达元氏时生下的。
刘庄生就一副帝王相,他方脸宽额,气色红润,很像传说中的上古贤君唐尧。而他又是刘秀最喜欢的阴氏所生,所以很得父亲的欢心。刘秀根据刘庄出生时的“赤色”面容,给其起名为“阳”。他当了太子后才改名为刘庄。
刘庄虽因为母亲而得父皇的宠爱,但能被立为太子,也有很大部分是凭借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刘庄很小就显示了过人的智慧。他从小师从经学大师桓荣,10岁就能读懂《春秋》,不仅熟悉其中的攻战之术,还能领会其精妙之处。刘秀有这么个神童儿子,也感到很自豪,就经常带着小刘庄上朝,让他增长见识。
刘庄12岁时,光武帝颁布“度田令”,下令核查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并亲自听取各地官员的汇报,刘庄就站在朝堂上旁听。刘秀发现陈留县报上来的文书里有这么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一时不解,就问身边的大臣,却无人能答。
这时小刘庄说他可以试一试。刘庄说:“河南是京都所在地,许多大臣都在这里有田庄、封地,而南阳是父皇的故乡,许多皇亲都在那里,地方官怎敢去查问呢?所以,这两句话是他们用以互相提醒的。”经小小孩童的一席话,皇帝和众臣才恍然大悟。后来光武帝派人诘问陈留吏,情况果然如此。于是皇帝派出专人去检查两地,才把“度田令”顺利推行了。经过此事,刘秀也更看重这个爱子,改立他为太子的计划也开始酝酿了。
建武十七年,刘庄14岁,进爵为东海王。这一年,宫廷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长年失宠的郭皇后,对刘秀和阴丽华都满怀怨恨。刘秀就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为由,废黜了郭皇后,改立阴氏为后。皇太子刘彊见母亲被废,自己地位肯定不保,就主动请求让位。不过刘彊一向行为规矩,刘秀也不好马上废掉他,就将此事拖下来。后来刘彊又多次恳求,刘秀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在建武十九年,他下诏封刘彊为东海王,15岁的原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建武中元二年,刘秀去世,刘庄即位,为明帝。
铁腕治国 遣使通边
刘庄30岁即位,第二年改元,年号永平。在东汉的十几位皇帝中,除了刘秀,就属刘庄是大龄继位了。不过他锻炼了多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完全有能力将光武帝的中兴事业代入一个更强盛的时期。
刘庄当上皇帝比较顺利,但治理国家却面临很多难题。首先就是他的众多兄弟对他不服。东汉推崇儒学,刘庄是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兄弟们都认为于礼不合,就毫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甚至他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还伪造了废后郭氏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刘疆造反。不过刘疆胆小懦弱,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都送到洛阳交给刘庄。刘庄虽然震怒,但感到自己势力太小,就把此事隐瞒下来,决定先韬光养晦。
刘庄采用三条策略,一是把忠于自己的老臣如邓禹、刘苍等团结在周围,组成政权核心;二是对阴皇后和被废的郭皇后同样看待,善待太子,拉拢那些拥护自己的兄弟;三是大赦天下,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赢得百姓的拥护。这样,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他把京城的军权握在了手中,朝中官员也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刘庄同时发出诏令,抚恤百姓,赈济贫民,以便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皇权。
经过这样一番整治,刘庄皇位坐稳了,威信也树立起来了,就开始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光武帝已经打好了东汉王朝的基础,刘庄要做的就是建设好它。刘庄刚即位时就颁布了一份诏书,强调要“继体守文”,即继承先统,恪守规矩,这也是他的执政方针。他吸收了光武帝的治国经验,又做了一些改进。他继续限制“三公”的权力,防范外戚干政,并与各诸侯王交好,以此来加强皇权。他还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充任各级官吏,又进一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此来维护稳定,发展经济。刘庄还倡导儒学,重视礼仪,积极兴办各类学校,以此来储备人才,教化民众。在刘庄的努力下,东汉王朝很快就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刘庄在稳定东汉中央政权的同时,也不忘关注边防的问题。早在刘秀统治时期,北方匈奴、西北诸羌及西域各族、东北乌桓与鲜卑,还有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势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时骚扰东汉边境。
建武中元二年,刘庄刚即位,陇西的羌族就发生了叛乱,他决定出兵镇压。这年九月,郡太守刘盱的守兵和张鸿带的援军都被叛军打败了。刘庄又增兵4万,由马武统领,前去平叛。直到第二年七月叛乱才平息。而这一年,乌桓又爆发叛乱,辽东太守祭彤领兵镇压。而北匈奴的滋扰从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间,也从未间断过。明帝派使节出使匈奴,想平息战乱,也都不成功。
永平十六年,东汉国库充足,刘庄就决定正面出击匈奴。不过他并不打算硬碰硬,而是先派将军窦固和耿秉屯兵凉州,然后联合南匈奴、乌桓与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获得全胜。同时,大将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宣讲大汉对西域的政策,赢得了西域各国的臣服。其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正当班超在鄯善时,匈奴也派使者来到这里。班超果断出击,一个晚上就把匈奴使团的100多人都杀了。西域各国惊恐不安,纷纷向大汉表示臣服,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为质,其他小国也纷纷效仿。永平十六年,大汉与西域的交往在中断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第二年,刘庄重置西域都护,由班超担任。
重儒引佛 交融中西
明帝与他父亲光武帝一样,崇尚儒学。明帝一朝,皇亲贵族、诸侯大臣的子弟们都要熟习经史,尤其是郭氏、阴氏、马氏等外戚的子弟还要进入皇帝专设的南宫学校,接受名儒耆老们的教导。明帝倡导“以孝治天下”,这种风气在全国都盛行,连守城的卫兵都能背诵孝经。明帝很重礼仪,当时有一套从天子到百官的车服等级制度,就是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一起制定的。明帝还重师道,他对曾教导过自己的博士桓荣一直尊以师礼,即使他后来做了皇帝,还经常去听桓荣的课。桓荣老年多病,明帝就经常派太医去诊治;桓荣病逝,明帝以弟子之身为其举哀。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都很快形成了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刘庄不仅用德行来教化世人,连册立皇后也以德为标准。刘庄的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援,是光武帝时期就有名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位智者。刘庄24岁时,13岁的马家三小姐入选太子宫中。她德、才、貌俱全,入宫后不仅赢得了太子的欢心,而且得到了皇后阴丽华的赞誉。刘庄即位后,她被封为贵人。三年后,大臣联名请求册封皇后,21岁的马氏就凭着“德冠后宫”毫无争议地成了最佳人选。
马氏深谙处世之道,她做了皇后还是谦恭勤俭如前。她从不为亲族谋求私利,也从不干涉朝政,只做好自己的本分。皇太子刘炟非她所生,她也尽心抚养栽培,母子之间感情甚笃。马皇后在处理国家政务上也很有见识,刘庄对此很是赏识,经常征求她的意见。刘庄册立马皇后,得到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内助,是他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刘庄虽然重视传统道德,但对外来文化却也不排斥。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到明帝时期,其传播速度就加快了。刘庄虽然以佞佛为借口,镇压了刘英等人,其实他自己并不反对佛教,而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
据记载,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留宿南宫的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见到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入皇宫,盘旋几圈后,金人又向西飞走了。刘庄梦醒后,感到很迷惑。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群臣,讨论这个奇梦。博士傅毅说:“臣听闻西方有神,人称为佛,正如皇上所梦。”刘庄深信不疑,还真的就派了蔡、秦景等十多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七年,蔡愔等人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在大月氏国,他们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还见到了佛经和佛祖释迦牟尼像,就恳请两位高僧赴大汉弘扬佛法。永平十年在东汉使者的引领下,二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了京都洛阳。汉明帝以隆重的礼节迎佛经、佛像和高僧。并安排二僧暂住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
第二年,刘庄下诏在洛阳西雍门外修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称为祖庭。“寺”是取高僧所住的鸿胪寺之“寺”,后来就成为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佛教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
永平十八年八月,明帝刘庄病逝于洛阳东宫。他在位18年,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汉明帝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与民休息的政策,连通中原边疆的举措,促进文化繁荣的行为,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组:
上一篇:东汉章帝刘炟:贤德为后世敬仰
下一篇: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