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很多人经过职业、生活不确定性的影响,越来越意识到了储蓄的重要性。
网上也涌现出了大量「抠搜博主」,教大家如何花最少的钱维持日常生活。
然而,一看就会一学就废,很多「吃土」青年发现,虽然攒钱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总是那么现实。不论自己多努力克制,过了几个月,账户余额还是那么单薄;就算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一次购物冲动、一场旅行……而重新归零。
自己和钱的关系,好像从来都没有变化——始终都是它对我爱搭不理、我对它高攀不起。自己的财务状况也一直很稳定。穷得很稳定。
反反复复之后,很多人选择了躺平。该吃吃,该花花,归根结底都怪自己赚得太少,攒不下钱也很正常。
一个有点扎心的真相是,这种想法也不是全无道理,越「穷」越存不下钱是真的。
因为钱较少的购物者,往往会面临更频繁和困难的财务决定,因此需要比更富有的购物者使用更多的意志力。也就是说,贫穷中艰难的经济决策会大量消耗人对行为控制的意志力,当意志力水平降低时,就更容易出现超支、不理性消费的行为(Spears, 2011)。
这样说来,难道收入「不高」,就真的存不下钱、只能越来越「穷」吗?别慌,其实最终决定我们财务状况的并不是客观上有多少钱,而是我们对金钱的信念、与金钱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与金钱发展出更和谐、健康的关系,让拥有更多的钱成为可能。
想存钱却存不下,
可能是你和钱的「关系」
出了问题
金融心理学家 Ted Klontz 和 Brad Klontz 提出,人们的财务行为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ta 们对金钱的信念的影响。
Klontz 在研究中列举了若干种对金钱的信念,询问参与者对不同金钱信念的认同程度,如:
我不配得到钱钱可以解决我所有的问题我应该存钱,而不是花钱金钱赋予生命意义
通过询问参与者对不同金钱信念的认同程度,研究总结出了四种主要类型的金钱脚本(Klontz-Money Script Inventory):金钱回避,金钱崇拜,金钱身份,金钱警觉(Klontz et al., 2011)。
每种金钱脚本都有其特点,也影响着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种:money-avoidance 金钱回避
对金钱有着回避、羞耻的心态,往往会把富裕与贪婪、腐败联系在一起,导致为渴望金钱而感到内疚,不能也不敢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钱。
对应的金钱信念为:
金钱是万恶之源、金钱腐蚀了人
我不会变得有钱
我不该接受别人的财物
因而容易做出不健康和自我破坏的财务决策,例如回避自身财物状况,不对花销进行合理预算。
第二种:money-worship 金钱崇拜
相信金钱将是一种救赎,把拥有更多的钱与自由、幸福和更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应的金钱信念为:
如果我有更多的钱,事情会变得更好
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钱解决
我永远都不会有足够的钱
金钱崇拜的人经常欠下债务、过劳、超支,在购买中寻求满足感,并做出有风险的财务决策。还会过分夸大金钱的稀缺性,认为自己「永远」负担不起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三种:money-status 金钱身份
往往会将金钱与自我价值联系起来,对「成功」有着单一的评价标准——相信成功是通过获得更多的金钱和物质财富来定义的。
对应的金钱信念为:
金钱赋予生命意义
你的自我价值等于你的净资产
人们只有赚到钱才能算成功
金钱身份的人会经常将自己的财富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会因为攀比导致超支、不快乐、焦虑。这类人也倾向于对 ta 们的配偶保密 ta 们的财务状况,使得夫妻间缺乏信任和沟通。
第四种:money-vigilance 金钱警觉
在处理金钱问题时会格外谨慎,不喜欢进行信用消费,会有储蓄和应急资金。
对应的金钱信念为:
如果你不能为某样东西支付现金,你就不应该买它
钱应该存起来,而不是花掉
你不应该告诉别人你赚了多少钱
问别人 ta 们有多少钱或赚了多少钱是错误的
对金钱保持警觉通常对财务健康有益。不过,过度的警觉也会导致焦虑,进而阻碍人们享受自己拥有的钱和充实的生活。
以上四种金钱脚本,每个人可能对应一种或多种,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识别自己的脚本:
通过提问厘清自己对金钱的态度,比如:你对金钱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当你想到金钱时,你会想到什么短语?
回顾你通常会做出什么样的财务决定、观察你对未来的财务规划。
通过提问、回顾,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金钱脚本与自己的意识并不相符。比如,成年后你希望自己可以跳出单一的评价体系,以多元的标准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价值,但心里却认同着「只有有钱才算是成功」的金钱身份信念。
这是因为金钱脚本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形成的关于金钱的潜意识信念,它们可以由你的经历塑造,也可能是父母的金钱信念传递给了你。
比如,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家庭经历,如家庭破裂带来的压力、童年时期获得的家庭资源过少,会增加成年后的物质主义倾向和强迫性购买行为(Duh, 2016)。
《对财富说是》的作者奥南朵也提到,我们不仅会复制父母对金钱的态度,还因为对父母有着盲目的忠诚的爱,在无意识中阻止自己比父母过得更好、拥有更好的财务状况。
尽管金钱脚本从童年期就开始形成,但如果发现它阻碍了自己实现财务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心态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金钱观。
什么是健康的金钱观?
临床心理学家 Joe lowrance 认为,健康的财务是个人整体健康的组成部分。
要实现财务健康,需要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建立与金钱的健康关系。这里的「健康」是指我们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而不是令人紧张、焦虑的。
具体来看,健康的金钱观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 追求资产和负债的平衡
钱本身没有价值,它是在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价值,也会在流动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去促进钱的流动性,所谓资产与负债的平衡也意味着“只赚钱不花钱,只花钱不赚钱”都是危险的。前者会令我们陷入金钱警觉的脚本,阻碍我们正常享受生活、忽视实现个人需求。后者则会带来过度负债风险、甚至陷入生存危机。
同时,资产和负债的平衡强调的是:个人有足够的收入、资产来覆盖支出和负债,既能维持日常生活保障,也能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投资和应对突发事件等。
追求平衡的资产和负债,也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供财务安全感,并为个人的长期财务目标和规划打下基础。
2. 财务自由的基础是:有明确、合理的财务目标和计划
个人明确、合理的财务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和可实现的。通过制定财务目标,我们可以成为钱的主人,拥有支配钱的主动权。
财务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储蓄目标、债务还清目标、投资目标、养老目标、紧急情况应对计划等等。制定目标后,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来实现这些目标。
制定财务目标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收入、支出、时间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同时,定期评估和调整这些目标和计划,以适应个人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3. 不论金额大小,储蓄本身对我们有积极影响
相比通过赚钱来积累财富,储蓄不仅能增强我们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培养自律的美德、训练深思熟虑的理财技能。同时不论多少,储蓄作为一种积极的财务管理行为,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稳定感和掌控感,有助于降低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与担忧。
研究还发现,有更多积极的财务管理行为(如储蓄、绿色消费)的人,个人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财务满意度更高,且心理压力也更少(Helm et al., 2019)。
此外,影响储蓄的必要前提不是钱足够多,而是积极的意愿。对自己财务能力、财务状况的积极认知,可以引发储蓄行为(Maison et al., 2019)。那些有更多钱可以支配的人会更容易进行储蓄,但前提是 ta 们对自己的财务状况的看法是积极的。
同时,那些手头钱很少的人,如果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抱有积极的态度(如,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持积极预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更好地管理财务状况)、有较高的储蓄意愿,也可以存下更多钱。
4. 金钱不等同于自我价值,不是所有的消费都能实现真正的「理想自我」
健康的金钱观当然不反对花钱,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及消费自由。当我们出于合理、真实的需求进行消费时,不必内疚、羞耻或悔恨,好好享受。
但需要警惕消费主义营造的通过花钱实现「理想自我」和「自我关怀」的陷阱:过度消费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是短暂的,很多人会因为低自尊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试图用「买买买」打造更加理想的自我,但事后冷静下来,发现自己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之后,感到的更多是后悔、自责、空虚(Spiteri Cornish, 2020),进一步导致焦虑、不满和更加不稳定的自尊。
真正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离不开我们对内心的探索、与他人的连接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贡献,而不仅仅依赖于对物质财富和物品的追求。
(想要建立真正有效的自我关怀,可以从 3 个方面入手。后台回复「爱自己」,获取《跟风“爱自己”,小心越来越累!》)
5. 用金钱来帮助他人,更能获得幸福感
当我们把钱当作一种流动的能量、一种可以用来共享和帮助他人的资源,它就能促成人和人之间深层次的交流。我们用钱传递我们的善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金钱也会在我们需要时流向我们。
同时,助人行为赋予我们巨大的能量,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花钱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幸福感,当我们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亲社会支出(prosocial spending)能让人更快乐(Dunn et al., 2014)。
正如《金钱的灵魂》中倡导的:富裕的意思是活在完美与丰盛的当下,并与他人分享。
科学调整与金钱的关系,
试试这些方法
评估收入来源
重点关注收入来源是否持续、稳定和多元,是否能够满足对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再去合理规划开支,确立消费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规划支出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收入按不同比例分配到不同的支出项目中,如消费、储蓄、投资理财和偿还债务等。
但注意首先确保基本生活必需(例如食物、住房、医疗)的支出得到满足,再进行非必要、享乐型支出的分配。进行债务管理,并确保按时还款。尽量减少高利率债务,或优先偿还高利率债务,避免过度负债。
养成记账习惯
可使用记账工具,将一段时间(如3个月)内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去透视在日常开销、固定费用等各个方面究竟花了多少钱,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开支情况和消费习惯,更好地优化财务预算。
尝试自我控制策略,避免非必要过度花销
自我控制的技巧包括事前和事后两个方面。事前指的是主动地避开隔离消费诱惑,如:减少去购物中心和商店的频率、机会,不直播带货、不打开线上购物软件等等。
事后则指在遇到消费诱惑后采用反应性自我控制,例如,下单后暂停付款,转移注意力,把商品放在购物车里过一段时间再看是否真的需要(Davydenko et al., 2021)。
设置合理的储蓄、应急资金目标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储蓄本身就是一种“最稳的投资”。不妨给自己建立一个储蓄账户,设置自动储蓄,每月从工资中自动划拨一定金额到储蓄账户。
而研究显示,当储蓄目标与大五人格特质匹配时,人们更容易达成储蓄目标(Matz et al., 2023)。比如,宜人性较高的人,容易为改善家庭成员的需求而储蓄;尽责性强的人更倾向提前规划未来,可以鼓励自己为退休储蓄更多的钱。
财务监控
定期监控自己的财务状况,确保实际支出与预算计划相符,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超支情况。每月对预算进行重新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超支和财务紧张。
学习一定的理财知识
积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了解不同的投资选项和策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目标逐步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切忌「以小博大」的心态,谨慎进行短期高风险投资。
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你对制定预算、投资理财有更系统的规划和追求,但受限于专业知识储备的不足,必要时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财务、理财顾问,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财务计划和策略。
最后,我们想说:金钱,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它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却无法构成我们实现人生目标、发现生活意义的决定因素。
真正的富有,是我们学会用有限的金钱,去获得无限的选择。当我们有能力驾驭金钱,才能获得自内向外创造的、源源不断的充裕和自由。
标签组:
上一篇:巨蟹:适合谈合作,射手:直觉性强
下一篇:下半年桃花运飙升的3大星座!